10万套项目实践 从深耕北京到布局全国;从部品供应到满足全屋装配式装修需求的成熟技术体系研发,和能人居走过了16年的漫长探索期,这一路哪些具有里程碑式的节点改变了和能的发展路径,未来科技产业集群布局背后蕴藏怎样的逻辑?如何从保障住房升维高质量住宅项目,他们做了哪些思考?且听和能人居田总拆解和能人居的发展历程。


本期专访人物 

田可耕先生 | 和能人居科技集团 | 副总裁


Q&A

独家问答

 

3大里程碑时间节点,政策红利激发行业活力


Q1和能人居是最早进入装配式内装行业的企业之一,能简单介绍一下,这十几年来,和能人居的发展历程或者比较有里程碑式的节点?

田可耕:2011年底到2012年初是个很重要的历史节点,是我们真正进入装配式装修工程市场的重要节点。当时我们与北京市市级统筹保障房的住保中心合作,以创新的技术和模式为北京市市场提供保障房产品。住保中心创新的意识很强,寻求创新的方式完成装修,让老百姓有更好的满意度、获得感,同时,建造成本可控。于是我们就有了第一次合作。后期用户反馈满意度不错,我们的体系得以在住保中心逐渐推广。

2016年这又是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即16年开始保障性住房必须采用装配式装修来做全装修交付。这两个节点对于我们公司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个节点是14年到15年期间,我们把工厂从南方搬到了天津,因为北京的市场我们判断是未来重要的市场,考虑到市场和工厂就近原则,所以我们就把工厂放在天津。2015年工厂建成投产,满足了北京市场的需求。

从我个人来看,其实今年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北京市政府对商品建设房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第一次土拍是7个地块进入竞高标准阶段,确定按高标准评分标准建设。目前我们做了大部分高标准项目的交付样板间,开发商给我们反馈,样板间的多方面效果超越了他们的想象。从施工进度,施工工艺的精细程度等,超出开发商的预期。我认为以上几个节点对于我们公司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对公司的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和能人居工厂实景图

 

打通产业,提升协同效应

Q2:我们有留意到和能全国布局的科技产业集群概念,其中包括智能制造,供应链体系,数字化平台发展等,能简单介绍一下和能打造产业集群的目的和初衷是什么吗?并且在这一系列概念中,哪个是和能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田可耕:目前之所以装配式装修在国内就推广比较困难,第一是需求大于供给,导致最后很多项目不选择用装配式装修体系。那么我们希望通过全国智能制造的布局,解决供应的问题第二是市场教育问题,通过市场教育完成广大人民群众对装配式装修的接纳认同。我们通过在全国参与典型或标杆项目的实施,提供直观的交付产品,获取市场的反馈并不断提升完善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从目前情况看,这些典型或标杆项目对市场的教育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为当地的装配式装修行业提供了很强的发展动力。

装配式装修最大的优势是效率优势,不仅是制造这个环节反映,它实际上需要全产业链都要体现,比如用数字化设计,通过下单自动排产的方式到工厂的智能生产线,数字化仓储物流,再到现场通过数字化管理施工安装最终完成产品交付。未来我们可能开发数字化研发、运维系统,这样整个产业链的效率都能够得到系统性提升,这也是我们的初衷。所以我们现在在建立一个数字化的产业平台,建立以后,让数据跑通,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就提升了。

和能一家来做这个事情也是有限的。就算做到万亿级,也只是整个行业的1/4,我们希望集合产业资源,只要对装配式装修有兴趣愿意做的,我们就会把我们的产业平台对其开放,各方面资源都能得到协同供应。从制造角度,我们是智能化工业工厂;从现场安装管理角度,我们提供施工云数字化工具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更加高效,施工进度更快,施工的质量更好客户满意度更好、监理更安心、政府更放心。

Q3:关于数字化设计,和能选择自己去开发是出于什么考虑?

田可耕:比如说像很多基于C端装修的设计软件,主要关注的是视觉效果,背后的工艺考虑的很少,对符合施工安装需求的部品部件的需求订单的自动生成是比较难以精准实现的。数字化的设计软件是要把施工现场所有的零部件都要反映在你的数字化的图纸上,这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而市面上的其他软件并不考虑如何向工厂下订单。

和能人居项目样板房

 

部品体系+制造体系双重优势,面向未来的交付体系

Q4:目前和能人居已形成了满足全屋装配式装修的12大系统,完成了装配式装修全产业链布局,贵司体系的优势是什么?我们看到市面上有不同的装配内装的做法,有走系统集成路线的、部分集成或部品商,目前和能走的是哪一条?您认为未来的装配式内装需要具备怎样素质的企业?

田可耕:我觉得分两个层面,第一个优势是部品体系,它是一个技术上完整统一的体系,比如不同的产品之间的接口问题,可能研发一套接口体系就能解决,但是在交付不同的项目,采用的不同的品牌去整合的时候,需要研发不同的接口体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且也很难得到时间和批量化的验证。

我们公司部品体系最大的优势是比如我们10年交付了10万套,时间和规模上都得到了验证,无论是从成本,还是从技术角度来说我们的体系是比较完善的。但是如果没有完整的体系,只能通过整合形成缺乏一致性、稳定性的体系,应用一两个项目的话,从应用技术的角度来说,无法预测整合出来的某个体系是否会出现颠覆性的问题,存在很大的技术风险,很难得到规模和时间的验证。

第二个优势是制造体系,也是我们的核心优势。因为我们的智能制造工厂,所以我们研发的速度非常快,客户提出非常特殊的要求,我们依托工厂快速研发出来解决方案,且马上通过样板应用进行验证。从目前各类验证样板的情况来看是无论是稳定性还是最终呈现的观感效果都非常好。

和能人居项目样板房

Q5:提升装配内装效能,哪些环节值得被关注?

田可耕:我们近期在考虑在行业赋能方面做一些工作,通过培训工人、技术人员,以及各层级的管理干部,形成相对完整的装配式装修人才体系,为行业转型、提升提供一定的动能。通过人才体系的赋能,尝试提供解决工地控制权掌握在包工头和农民工手里的现象的方案,通过装配式装修体系去实现多快好省交付的目标。

为什么要实现建筑业的工业化呢?比如说同样是贴砖,10个师傅10种手法,而且贴砖的过程动作很多,标准化难度很大,交付产品的一致性和均好性非常差。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工业化的途径实现基本的管理标准化、部品标准化和建造操作动作的标准化,标准化了以后才提升管理效率和产品交付的一致性均好性。对于建筑的工业化,目前整个行业接受度不是很高,还需要行业所有的参与者共同努力。从碳排放角度来说,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大概占40%,如果技术水平不提高,不向工业化发展,会阻碍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和能人居项目样板房

 

从批量工装进入TO C市场,多点切入验证最佳方式

Q6:未来比较大的市场可能还是会在To C市场,我们也看到和能从原来的公租房项目转变到高质量商品房项目,未来贵司会做To C端的布局吗?

田可耕:会做,我们今年就要启动试点。 C端有比B端更多的个性化的需求,而个性化需求对于工厂是有较大挑战的。其次是对现场安装施工的挑战。同时,管理难度会增加。很多开发商原来做B+C个性化选择,后来不做了,原因是,第一,交付的品质达不到客户要求;第二,过程当中经常出错。我们开始布局尝试,要试验我们的生产线效率情况,是否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得到有效控制,达到成本可控。然后从施工的角度来讲,C端和B端的工程管理、施工管理逻辑是不一样,B端我们擅长,C端我们没有经验,那么我们会请专业人士来加强。但是尝试也是必须要有一个过程,需要去验证,这是我们企业的特色。

Q7:后来倾向于会自己去单独直接面向to c还是未来会和一些家装公司合作,或者说是一些新的渠道会尝试?

田可耕:作为未来的战略市场,C端市场容量巨大。同时,从未来城市的绿色运维、垃圾减量和碳减排等多个角度,装配式装修几乎是唯一的选项。因此,我们会积极尝试,会通过多种渠道去尝试这类业务。无论以什么模式合作,对于工厂来说没有变化,因为它生产是一样的。而对不同的合作模式,关键在于利益分配的协同,怎么样来设计这个架构,对我们来说确实是比较有挑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