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是未来教育的趋势吗?

2019-01-11 · 作者:人机与认知实验室

[导读]在教育行业,智能教育兴起,以大数据、AR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

近些年,互联网科技发展迅猛,人工智能正在刮向各个领域辐射。它改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行业,智能教育兴起,以大数据、AR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

智能教育在国内蓬勃发展

过去教育强调记忆、再现等方面能力,而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机器人在这方面会比人类更出色,而人类更高层次认知能力是更加重要的。所以“人工智能+教育”的智能教育模式必然会成为趋势。

1.webp.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今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智能时代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等方面要有更大幅度的改革和转变。”1月份将人工智能引入2018秋季高中新课标,4月份印发《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接着8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近日又有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

这一系列动作无不表明教育部对智能教育的重视。具体来说,智能教育的发展模式,已经体现在教育各个细分领域的应用。

智能教育在“育人者”教学的体现

在机器阅卷方面,例如中高考阅卷中,对于选择题的批改只需短短几分钟就能完成全国的考卷。以往,几十万、几百万份考试试卷的阅卷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资源,但是在未来,不仅仅是选择题,通过精准的图文识别以及海量文本检索技术,可以快速核对检查所有试卷与目标相似的文本,并迅速提取并标注出可能存在问题的试卷。

如果未来的主观题由机器来审阅,还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书写难看机器无法识别,只能吃零蛋。老师在批改考卷中,难免会有少许个人倾向,使用智能教育理性分析会不会更好一些,不过,感情等更高层次能力是人类与机器的最大区别,主观的、有情感的答案能用冰冷的机器来分析吗?

在个性化教学方面,通过智能教育的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和完成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精确地告诉老师每个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老师便可以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不过,信息收集能不能真实齐全,会不会工作量过大,大班教育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吗?如今恋爱课堂、电竞课堂等各种奇葩大数据课堂层出不穷,这种个性化智能教育的准确效果还有待商榷。

在学校管理方面,智能教育满足校园管理需求,几乎覆盖学校的全部部门。例如,随着新高考的推行,走班制成为新的教学模式。在没有智能教育的时候,如何合理排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现在用智能教育算法进行排课,学生可以提交自己的需要,系统可以结合多方面课程、教室、师资等进行快速的排课,极大提高效率与学生满意度,这就是智能教育方面的重大的改革。

对于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来说,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体系必然必不可少。智能教育,哪怕发展的再快,大部分的科技应用依然和地面机构结合才能完成,学习自觉性必须靠地面老师监督。其次,家长希望有人来帮助承担孩子学习的责任和压力,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地面老师完成。智能教育所带来的这些变化,给教师和校长等做辅助或者决策性的分析。将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便捷,将是教师、校长们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

智能教育在学生学习的体现


在学习内容方面,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即时获取学习项目。例如在大学学习中,通过网络视频课,依然可以听北大清华、哈佛牛津等著名高校的老师讲课。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运动、社交、旅游等更多的课外知识让学生扩宽视野,增长见识。多样化的学习课程,一方面会让学生开阔眼界,但也极有可能造成对书本知识无爱的现象,如何平衡好两者,是如今教育还需要考虑的。

在学习方式上,智能教育让以往的学生发生了巨大改变。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可以用在口语测评,图像识别技术用在作文批改和拍照搜题,智能教育可以让每个孩子拥有自己的智慧学伴,只要用手机拍一下,就会实现答案解析;扫一下,就能出现教师讲解;说一下,就会出现相似题目,点一下,就能出现正确读音。打分点评,知识点、考点、难点的自动生成和推送。不过,学生在学习中过度的依赖电子产品,如果自控力不强,很有可能会让学生陷入电子产品的漩涡,对学习生出厌烦的心理,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未来已至,智能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智能教育先行者——未来创力的老师,不仅要在姿态方面迎接未来、在态度层面正视未来、在认知层面读懂未来,更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型人才。

版权声明
本文由智客号作者上传并发布,智客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千家智客立场。

相关推荐

评论文章

全部评论(0)

格式jpg品质60图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