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特朗普政府公布的互征关税政策在全球经济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全球股市剧烈震荡,经济衰退的担忧迅速升温。在这一轮不确定性中,没有任何产业能够独善其身,清洁能源领域也不例外。
尽管2024年对美国清洁能源产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占美国发电量的 17%,首次超过煤炭发电量,公用事业规模的电池存储容量增长了 66%, 电动汽车 (EV) 销量增长了 7% 以上,达到创纪录的 130 万辆。 美国清洁能源行业现在处于不确定状态。
一、美国清洁能源制造业的现状
自2022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颁布以来,美国清洁能源制造领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据统计,仅2022至2024年间,电池、电动汽车、太阳能和风能制造领域就吸引了超过115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如果将热泵、氢能与关键矿产等领域计算在内,总投资已超过2000亿美元。
然而,自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相关政策环境发生逆转。在互征关税出台前,行业已出现降温趋势。例如,原计划2025年翻番增长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产能,部分项目已出现暂停或延迟建设的情况。亚利桑那州一个12亿美元的锂电池工厂建设被推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已有77亿美元的清洁能源制造项目被取消,远超2024年全年被取消的18亿美元。同时,2025年1月新公布的制造项目仅有1.75亿美元,远低于过去三年每月约10亿美元的平均水平。
二、关税对美国清洁能源的直接影响
此次互征关税影响广泛、波及深远。它不仅叠加了已有的25%的钢铝关税,同时也触发了多国的报复性关税,导致清洁能源技术全产业链的价格显著上涨。
当前,美国本土制造能力尚难满足国内需求,仍高度依赖进口。国际能源署(IEA)指出,中国在主要清洁能源技术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全球制造产能中占比高达40%至98%。例如,中国生产了全球95%以上的光伏硅片,美国在2024年进口了超过54吉瓦的太阳能组件,主要来自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柬埔寨。本土太阳能组件供应仅占国内需求的一小部分。
同样,在风电领域,2024年美国使用的风电叶片中,只有30%来自本土制造。2023年,美国风电设备进口额达17亿美元,其中41%来自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国。电池方面,2024年美国进口了价值约240亿美元的电池单元,主要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
三、这轮关税为何特别严峻?
事实上,对清洁能源产品征收关税并非新鲜事。从2012年奥巴马政府起,美国就开始对中国产光伏组件征收高额关税。之后历届政府逐步扩大关税范围和税率,但收效甚微。本土制造业未见起色,反而依赖进口的趋势愈发明显。
与以往不同,这轮互征关税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使其对清洁能源造成前所未有的打击:
-
关税范围更广、税率更高:2025年1月,美国对中国光伏组件的关税已高达50%。新一轮关税将该税率提高至175%,对关键原材料如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的关税更高达195%。此外,越南、柬埔寨等替代供应国也遭到高达46%至49%的关税冲击。
-
制造环节成本飙升:不仅清洁能源产品本身面临高关税,其生产所需的基础原材料和设备,如水泥、电子元件、钢材和铝材,也被征收高额关税(钢铝关税维持在25%),这将大幅增加新建或扩建工厂的成本。
-
政策扶持缺位:此次征税并未与支持本土制造的政策配套推出,反而与之背道而驰。《通胀削减法案》和《两党基础设施法案》的相关资金已被冻结,相关的税收抵免政策也面临被废除的风险,这削弱了企业在美投资的信心。
四、长期影响:能源转型与国家竞争力受阻
关税不仅会直接推高清洁能源技术成本,延缓部署进程,还可能产生更深远的系统性影响。
首先,电网的维护和扩容将面临巨大挑战。关键设备如逆变器和变压器本就紧缺,如今面临更高的进口成本与供应瓶颈,可能导致电网建设项目延期,影响未来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
其次,这种政策组合将严重抑制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活力。当前许多前沿技术尚未商业化,如绿色氢能、先进储能系统、新型风光发电技术等,都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与政策支持。一旦美国在这一轮全球技术竞赛中失去投资与创新的吸引力,其在全球清洁能源市场的领先地位可能被快速蚕食。
总体来看,这轮互征关税政策不仅提高了清洁能源技术的进口与制造成本,也让整个行业陷入政策与市场双重不确定的泥潭。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竞赛中,政策的不稳定性本身就是最大的障碍。未来若要重振清洁能源产业,特朗普政府还需在制定贸易政策的同时,重建政策协调性和战略连贯性,避免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中落于人后。
五、关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新能源制造能力与全球份额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产品生产国,其在太阳能光伏、电池、风电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拥有绝对优势。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国内政策的强力支持下迅速壮大:
-
投资与产能扩张:自2022年以来,中国新能源制造领域吸引了超过1150亿美元的私营投资,总额扩展至2000亿美元以上,涵盖太阳能、风电、电动汽车以及储能等众多领域。
-
全球供应链占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和电动汽车部件在全球清洁能源市场中分别占据95%、较大比例和显著份额,使其成为全球新能源产品出口的“排头兵”。
关税冲击及其传导效应
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新一轮关税政策主要针对出口至美的产品,但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同样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
出口市场调整:部分国家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实施高额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迫使中国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全球市场布局。与此同时,针对美国市场的关税壁垒促使中国企业加速拓展东南亚、欧洲、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以转移风险。
-
产业结构和价格优势的变化:关税提高可能迫使部分企业通过海外建厂、调整供应链布局和提升产品附加值来降低关税传导的成本,从而维持价格竞争优势。已有研究显示,中国企业正通过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设立生产基地,来规避贸易壁垒和保障长期竞争力。
政策支撑与转型升级
面对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和外部关税压力,中国政府一方面继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另一方面推动技术自主创新与供应链本土化。具体对策包括:
-
产业政策与补贴支持:中国政府在新能源车、太阳能和锂电池等领域继续实施包括免征购置税、直接补贴和低息贷款等激励政策,帮助企业降低生产与研发成本。
-
全球化战略调整:在海外市场,中国新能源企业正加速投资建厂和并购重组,比如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已在欧美、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布局生产,以减少高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增强产品在本地市场的适应性。
-
技术创新与整合供应链: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在研发及技术积累方面的优势,加快新型高效产品的开发,如高转换效率的光伏技术、固态电池和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等,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全球角度的新机遇
国际权威机构和研究报告均指出,尽管美方关税政策可能在短期内扰乱全球新能源供应链,但从长期看,中国新能源产业仍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中国庞大的产能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还将推动全球新能源革命;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在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转向更开放、合作的绿色转型模式,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市场机遇。
结语
总的来说,近期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实施的高额关税政策无疑会在短期内增加全球清洁能源项目的部署成本,打乱原有供应链平衡。美国清洁能源领域正面临生产成本上升、供应链重构和创新投入不足等多重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产业虽然也受到出口环境恶化的冲击,但凭借雄厚的制造能力、成熟的全球供应链和灵活的市场策略,正在积极应对外部贸易壁垒,调整产业布局,向全球其他市场转移重心。正是在这一全球博弈中,各国都需要从长远战略出发,促进技术合作和产业协同,共同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的实现。
通过中美政策变动和国际市场重组,我们看到,贸易摩擦和关税政策虽给单一市场带来阵痛,但也在推动各国新能源产业走向更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和全球合作;中国新能源产业在这一过程中,既面临挑战,也孕育着广阔的机遇,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与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