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综合布线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许多人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重视。更为严峻的是,部分施工单位在派遣施工人员时,未能确保他们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便仓促上阵进行布线施工。这种状况无疑给施工质量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导致布线工程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如线路混乱、信号不稳定、维护困难等,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提升综合布线的整体质量与效率,今天小编将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如何正确进行布线。我们将从布线规划、施工注意事项、测试验收等多个环节入手,详细剖析每一个步骤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一、布线规划
在布线工程的浩瀚蓝图中,布线规划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它不仅关乎到信息传输的顺畅与稳定,更直接影响到建筑的整体美观与实用性。首先,我们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这包括建筑结构的特点、设备间与配线电信间的精准定位、走线的合理布局、电磁环境的干扰情况,以及布线设施外观与建筑物破坏程度的权衡。在此基础上,结合详尽的图纸信息,我们可以对信息点进行灵活调整,确保每一寸空间都被高效利用,同时巧妙避开强电及其他线路的干扰。
接下来,实地考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我们需要深入现场,仔细比对消防、通风、水电及装饰的平面图,精心设计桥架与线管的走向与位置。面对无法施工的复杂环境,我们积极与设计、施工方沟通协作,共同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确保布线工程能够顺利推进。
在预埋线槽与暗管敷设线缆的环节,我们更应严谨细致。线槽与暗管的两端应清晰标注编号等关键信息,便于后续管理与维护。预埋线槽推荐采用金属材质,其截面利用率应控制在30%至50%之间,以确保线缆的稳固与散热。而敷设暗管时,则应优先选择钢管或阻燃聚氯乙烯硬质管,根据线缆规格合理调整管径利用率,确保线缆在弯曲与直线段均能顺畅布放。线缆布放过于密集,不仅会加剧摩擦,增加底盒内线缆外皮破损的风险,而且多条线缆间可能产生相互干扰,进而影响线缆的整体性能表现。
二、施工注意事项
01 严禁暴力施工
线缆可能出现的大多数问题来源于暴力施工,在槽道中敷设线缆时,务必遵循文明施工的原则,采用人工轻柔牵引的方式,确保牵引速度平稳,避免任何形式的猛拉紧拽,以防止线缆外护套遭受磨损、刮擦、蹭伤或拖拽损伤。同时应严格禁止踩踏电缆的行为,这样会导致线缆受到挤压,从而影响电气性能。当布线路由较长时,需多人协同作业,平缓地移动线缆,特别是在转角处应安排专人值守,负责理线,确保线缆布放自然平直,无扭绞、打圈或接头等现象,且不受外力挤压和损伤。
具体依据如下:
线缆敷设时牵引力不得超过线缆允许张力,具体数值需符合以下要求:
• 对绞电缆单根牵引力≤110N(约11.2kg),多根牵引时每增加一根牵引力减少20%[行业通用规范]。
• 光缆瞬时最大牵引力≤1500N,持续牵引力≤600N(依据YD/T 901-2018《层绞式通信用室外光缆》延伸要求)。
施工中严禁踩踏线缆,国家标准GB 50312-2016第2.1.5条明确要求线缆外护套不得出现明显压痕、变形或开裂,且外径变形量需≤10%
02 减少不必要的弯折
在线缆路由规划中,虽然允许适度的转弯,但在端接安装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转弯。通常情况下,安装要求中的90度转弯应少于三次。在一个信息插座盒内,虽然允许有少量线缆的转弯及短距离(不超过30cm)的盘圈,但在安装过程中仍需注意避免过度弯曲:确保线缆的弯曲角度不超过90度,以防止线缆内部结构受损。并且还需避免过紧缠绕:不要将线缆缠绕得过紧,以免对线缆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或损伤。
03 谨慎对待裸露的芯线
在剥除线缆外护套以进行端接时,需谨慎控制线缆的露出长度,确保既不过长以避免线对间产生过大的干扰,也不过短以便于操作。同时,要格外留意在线缆弯曲或受到挤压时防止线对分绞导致发散,以及因线对长度差异而引起的信号干扰问题,确保线缆端接的质量与稳定性。
依据如下:
根据国家或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在剥除线缆外护套的端接操作中,存在以下明确的数值要求与技术规范:
• 依据TIA/EIA-568-C.2标准,双绞线剥除外护套后,裸露线对的最大暴露长度应控制在20-30mm,以平衡操作便利性与抗干扰需求
• 国家标准GB 50312-2016规定,剥线时严禁损伤屏蔽层或绝缘层,剥线深度误差需≤0.5mm,确保线对绞距结构的完整性
• 对绞电缆在端接时,线对绞距应保持至距外护套切口≤13mm处,超出此距离需重新制作端接(依据TIA-568.2-D条款)
• 非屏蔽双绞线(UTP)静态弯曲半径≥4倍线缆外径,屏蔽双绞线(F/UTP)≥6倍外径,以防止绞距异常引起的信号串扰(GB 50311-2007第5.2.3条)
04 线对屏蔽和电缆护套屏蔽层
对于屏蔽线缆的屏蔽层如何正确处理,也是正确施工的一方面,我们之前专门有一期讲过,大家可以回看《如何正确压接超六类屏蔽模块》
05 合理选用固线器
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固线器虽能有效固定并整理线缆,使其井然有序,但关键在于需根据线缆的实际线径来选择合适的固线器。若选用尺寸过小的固线器,不仅会对线缆造成过度挤压,影响其电气性能,严重时甚至可能损坏线缆外皮及内部芯线,导致线缆无法正常使用,进而需要费时费力地重新布线。因此,务必谨慎选择适配的固线器,以确保线缆的安全与稳定。
06 地面环境线缆的特殊保护
对于特殊位置的布线,需给予特别的关注。特别是位于地面环境的线缆,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以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首先应加强连接点的防护,在测试完成后,应使用防水套管或接头盒来严密包裹电缆连接点,形成有效的防水屏障,防止雨水渗入造成损害。其次可以提高线缆架设高度:利用支架或挂钩将电缆架高,使其远离地面,这样可以大幅减少因地表积水对电缆的直接影响,降低线缆受潮的风险。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具有优良防水性能的电缆,这类电缆在设计和材料上都具备更强的防水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地面环境的特殊需求。
07 施工完成后的线缆成品保护
施工结束后,为保护预留的线缆免受其他施工团队误操作或破坏,必须采取妥善的保护措施,以防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若保护措施不到位,轻则可能需重新端接,重则因预留线缆长度不足而需重新布线,这将大大增加工程的成本和时间投入。
三、测试验收
测试作为施工后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依据国家标准GB/T5031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的严格要求,每一处点位都必须顺利通过永久链路测试,方能视为合格的线缆。想象一下,若因施工过程中的暴力操作、线缆的过度弯曲、破损或泡水等问题,导致性能测试不达标,进而引发返工或重新布线的困境,那将是何等得不偿失。因此,如果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严格遵守正确的施工规范,信息点位都能顺利通过永久链路测试,也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花在返工上的精力与时间。
结论
由于时间关系,小编只讲了关于线缆布线的方面,但在模块端接,面板安装,底盒安装等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兴趣的小伙伴敬请期待,我们下次继续探讨。
参与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