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打造100个智能工厂(车间),推动上云企业超3万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和相关产业规模分别超过300亿元和2000亿元……
近日,《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发布。
《实施方案》明确,以人工智能应用为牵引,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在物流、制造、农业以及城市管理领域的场景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壮大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集群,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引领带动郑州都市圈人工智能联动发展。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2021年11月13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支持郑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建设目标
到2025年,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取得明显实效,人工智能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工智能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和相关产业规模分别超过300亿元和2000亿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初步建立,人工智能创新能力、产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等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推动人工智能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重点任务
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以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为目标,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物流行业广泛应用。打造智能物流应用场景,在郑州国际陆港、经开综合保税区、新郑综合保税区等区域,开展货物智能调度、智能订仓、智能预警等应用。在航空港南部区域高标准谋划建设国际港务区,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多种物流方式和不同物流业态的应用,打造多式联运智能物流示范区。
以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为目标,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打造智能制造应用场景,依托汽车、装备、电子电器、食品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通过试点示范,建设打造100个智能工厂(车间),推动上云企业超3万家。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鼓励制造业创新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建设AI驱动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中心,提供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
以巩固粮食生产核心区为目标,为全省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提供支撑。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在新郑、中牟建设水果、蔬菜大棚,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土壤、水肥、灌溉、生态监测等应用;在新密、登封建设智慧农业园区,运用农业物联网、遥感监测、互联网、农业云等技术,实时采集、监测农田环境、农作物生长情况;依托省内其他地市,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推广基于“5G+北斗”、农业云、无人机、智能设备协同作业控制等技术。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神农种业实验室等高校院所,推动育种技术智能化。
以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为目标,围绕智慧城市管理、智慧政务服务等领域,探索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增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以引领汽车和交通产业数字化转型为目标,依托自动驾驶重点企业,在中原科技城、郑州经开区、郑州高新区、中牟县等重点区域,开展“5G智能网联微公交、公交、乘用车、无人环卫+车路协同”应用示范,三年内投入3000辆自动驾驶汽车,面向全开放复杂交通流,逐步实现商业化运营。形成新郑机场到郑州东站、北龙湖、智慧岛等重点片区多向连通,与地铁无缝接驳的“主干线—支线—微循环”智能出行系统。
提升人工智能创新能力
实施人工智能研发专项,支持重点高校院所和创新龙头企业,加强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人机混合智能、区块链、自动驾驶、智能装备成套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自然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创新平台,培育壮大一批人工智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依托河南省科学院和宇通客车建设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研究院,建设完善空港人工智能研究院,依托郑州大学建设智能传感器研发中试基地。
创新人才引育机制。统筹利用省、市高端人才计划,引进培育20个人工智能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重点高校院所完善人工智能学科体系,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培养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本科以上人才3万名以上。
构建开放合作机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人文交流、技术转移等合作行动。鼓励行业头部企业、国内外知名机构等在郑设立人工智能研发机构、开放式创新平台、专业孵化载体、人才培训中心等。支持本地企业在海外设立人工智能研发中心、离岸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等分支机构。密切郑州都市圈城市合作,构建人工智能研发在郑州、应用在全省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格局。
壮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品牌培育、模式创新等方面予以精准支持,引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实施人工智能标杆企业培育工程,着眼细分领域,突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一批人工智能高成长性重点企业,培育30家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形成5~10家在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一流创新主体。
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以中原科技城为核心区,抓住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契机,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基础硬件和基础软件,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平台,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以郑州高新区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国家863软件园等专业园区为重点,开展智能传感器、智能教育、智能翻译等研究,发展壮大智能传感器产业。以郑州航空港区、郑州经开区、金水区为重点,开展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研究。
壮大智能传感器产业。重点发展环境传感器、智能终端传感器和汽车传感器,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建成国际一流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打造超1000亿级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产品和关键技术,形成较为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建成全国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打造2000亿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提升智能终端产业。提升高端手机产能,推动智能手机产业加快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发展新型智能终端产品,打造6000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发展智能装备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盾构及工程装备、智能综采设备、智能矿山运输设备,推动人工智能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应用,打造超1000亿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完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加快建成5G基站6万个以上,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推动“全光网郑州”全面升级,实现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300G以上,构建郑州“米”字形通信网络枢纽。
建设中原大数据中心项目、河南省信息中心迁建项目(二期)工程国家政务外网灾备中心项目、中国移动(河南郑州)数据中心项目、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三期工程项目等,提升数据存储能力,数据中心机架达到12万架以上。
提升人工智能治理水平
加强郑州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构建“一网统管”一体化运行中枢,强化数据贯通,各开发区、区县(市)结合各自“一网统管”目标制定基础数据分类目录,充分发挥数据赋能、信息调度、趋势研判、综合指挥、应急处置等作用,构建高效运转的城市治理协调服务中心。
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等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探索建立数据共享交换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防护机制和体系,确保数据资源安全高效可信应用。
保障措施方面,郑州市还将设立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场景应用示范等。探索设立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开展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参与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