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消费互联网的狂热,常常促生出弯道超车选手,产业互联网的春天,只属于少数人。特别是在智能建筑领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虚拟化进程从个人蔓延到企业。当企业成为互联网的直接参与者,行业经验、渠道、网络、产品认知等壁垒让传统巨头优势不再,并购、合作、自主发展成为其进入智能建筑的产业互联网发展的主要方式。其中,势必会催生一大批产业互联网龙头企业,一片浩瀚的蓝海,谁又将劈波斩浪,下文,值得参谋。
政策扶持加码千亿级市场蓄势待发
我国的智能建筑真正形成规模,是在1992年前后,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时重申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自那时起,各地兴建了若干开发区,建设规模也空前扩大。
经过多年的创新探索,智能化建筑的诸项需求己深入人心。智能建筑以系统集成为基础,综合多种有关因素、多个目标优化、多个学科于一体,实现所有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所有设备的运行效率,保证了建筑的安全运行,同时还能够降低运行成本。例如对于楼宇设备的自动化、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系统、消防系统等,均已成为新建筑的必备要求。
1999年底,住宅产业化推进中心颁发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2000年7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颁布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2017年5月4日住建部网站印发《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公告,批准《建筑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自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
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晚于美国和日本,通过对比美国和日本智能建筑的发展历程,预计到2022年,我国智能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有望达到57%左右,加上已有建筑的智能化改造,预计到2022年,国内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将达到4168亿元。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多样化的智能终端,开启了智能建筑新生态发展的大门
智能时代,建筑都会呼吸,其每一个构造都能精准得到捕捉、记录和预测。未来的智能建筑,安全、环保、舒适、信息化会是基础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5A系统(通讯自动化-CA、楼宇自动化-BA、办公自动化-OA、消防自动化-FA和保安自动化-SA),利用不到原来两成的能源驱动十倍于以往的效率;90%以上的模式化决策和操作由人工智能代替人力完成,人的工作和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有趣、个性化,而且绿色。
小到插座、开关,大到钢结构、机房,只要嵌入一个微型感应芯片,将其智能化,它就可以自动开口说话,物与物、物与人之间都能“交流”,这就是物联网。建筑物联网的技术不断更新,应用越来越广,结合了信息化、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对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入。
通过对数据的采集、信息处理以及集中控制,为建筑中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了预警,实现了无人值守状态下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的安全运行。随着智能建筑的持续开发,人们对其设计、施工及使用等都将进一步深入,将为智能建筑国内开发及发展奠定基础。
头部优势初露头角,百家争鸣指日可待
目前,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仍处于成长阶段,小规模从业企业多,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前十大公司销售额仅占市场份额的15%左右。但一些具有大中型智能工程实施经验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长和优势,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在行业内各细分市场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智能化企业。
但行业中绝大多数的企业或者从业者还是处于市场产业链的中下游,还是跟从状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再结合我国智能建筑人才工程的不断推进,站在共享经济的视角看智能建筑化行业,未来的建筑智能化发展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据统计,国内从事建筑智能化行业、具备建筑智能化工程承包资质的有1100家左右,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不高。建筑智能行业的市场空间广阔,但是集中度较低,由于缺乏权威的统计数据,我们根据从事建筑智能业务的上市公司的规模进行推算,预计整个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足5%。随着技术进步、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可以预见行业将会出现一系列整合,行业集中度将会提高,而行业内的规模较大的集成商也将会更多地在所处优势领域向整体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的方向发展。
结语
如此大规模的市场,为数不多的参与者该如何巩固市场地位,抢占更多资源,特别是在互联网渠道,数据、技术、人才、上下游,都成为了智能建筑领域参与者势必争夺的战场。
(本文来源于网络,由千家智客进行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参与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