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019年第20届中国国际建筑智能化峰会上海站在神旺大酒店隆重开幕。本站由千家智客主办、中国建博会、江苏省消防协会消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支持举办。峰会吸引了600余名观众到场,共话建筑智能化行业发展新机遇。
随着大数据、算力等AI基础能力的完善,AI(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落地应用于各行各业,AI正在利用数字化智能代替人力,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传统。当AI与IoT(物联网)融合,以AI+IoT为技术基础的“智能物联网”(AIoT)逐步成为赋能传统产业的关键法宝。5G时代的到来,让大量的高科技和物联网设备以高速率、低延时的方式连接到互联网,促进智能化行业发展新态势。
如今,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何提升工程质量,也成为行业思考的焦点。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教授级高工赵济安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关于智能工程高质量提升持续的若干明示和探讨》的精彩演讲。
赵济安在《关于智能工程高质量提升持续的若干明示和探讨》中提出,为了实现智能能建筑工程高质量提升,要顺应新导向、吸纳新信息、诠释新概念、认知新智慧。他表示做智慧,首先要做智慧人,倡导智慧思维,同时应是科学人,禅道务实行事。当前“AI+”将渗透建筑科学工程各技术领域,也将成为引领未来快速发展的抓手之一。
赵高工认为,应重新定义适应“AI”人机共生模式及建筑空间功能布局新思维,基于驻点思维及延伸认识为导向,以智慧建筑为载体,以智慧应用为对象,以智慧目标为导引,以智慧科技为驱动,以智能能级为抓手吸纳新信息。他还表示在新发展理念下智慧工程要有更高质量的提升,我们还需要秉承“务实求真”的科学情怀和宽广格局继续研究。
以下是赵济安先生的全部演讲内容,千家智客做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与编辑:
赵济安: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学习讨论会。我们国家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高质量就对现有的提升,现有状态的提升,不是好高骛远,是贴切实际的。
今天就“新科技赋能建筑智慧化提升持续若干明示和探讨”进行讨论。若干明示里面有几个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赋能、智慧化、持续。
明示1:做智慧,首先是智慧人,倡导智慧思维
关于倡导智慧思维,有这几个方面:
• 理性思维(臆念&回归)
智慧人不是吹牛,不是说怎么样就怎么样。理性思维就是意念、回归,随心所欲,畅想。我们要回归到你所处于的场面,所做的事情,回归到事情本身。
• 驻点思维(时间&空间)
这个驻点思维是我提出的一个坐标概念,这里有一个时间跟空间的概念。你提出的智慧解决方案,一定要想在这个地方,这个时间,这个使用者他所处的管理,他本身的作用点能做什么,并不是说你把所有知道的贴上去,驻点思维是空间,还有时间。但现在看到很多人做智慧的解决方案都是搬来搬去,没有地域概念,没有时间概念,没有使用者的概念,没有使用本身的能力概念。所以说做智慧解决方案要有驻点思维,考虑时间和空间。
• 实景思维(背景&愿景)
一是当下的科技能支撑多少,能用多少,这是技术背景,二是应用背景,现在的应用场景是不是所想象的,智慧化随心所欲,万物互联。万物互联还很遥远,必然是要一步步推进,要有背景和愿景。最近我听了我们行业一些小年轻的意见,对他们而言他们缺少一个缺少工程背景,他们不知道背景状态是如何的,很多东西讲不清楚,所以我认为实景思维有一个技术背景、应用背景,还有实际应用场景。
• 系统思维(交错&融合)
一个智慧场景的营造是需要很多整合而成,这个整合体现了系统性,构成了合成效应。如果你没有系统思维,凭空臆想,是没有可能性的。这个系统思维还要交错,很多做AI、IT的领头的朋友,他们根本不知道。最近看到很多园区解决方案,他们把智慧城市方案往上一套,这就是一个很局限的方案,还需要进行交错和融合。
• 发展思维(能级&跃升)
以现在来考虑发展,考虑发展的进程,考虑发展的过程,考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这体现了能级的跃升。上升到全系统化以后,系统工程就是综合云集的跃升,举个例子:0到1跟1到10,以前是0到1,从无到有。对一个建筑场景来说它把控制系统,技术应用搬进来,是从无到有,但现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它就是1到10,在0到1的基础上,显现它的使用的价值。今天的价值也有时间概念,它会对于昨天的东西提出不满,会提出以前的解决方案不适应现在。所以说我们要有发展思维从能级跃升,从0到1,从无到有,到效果提升。
明示语2:做智慧,应是科学人,禅道务实行事
即讲真话做实事,切合实际。切合实际做事,你的事才不会务虚。国内很多著名品牌IT企业投很多钱很精力去造势,没有踏实去做业务。关于务实行事我提出几点见解:(1)崇仰求真务实、(2)执着科学谋进、(3)努力当下新时代、(4)清晰认知新状态、(5)见识迈步新跨越。
下面我将从四方面进行探讨:
一、顺应新导向
导向1:认清国家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本身的趋势,不仅要生存还要发展。习主席2019年在第三届人工智能大会上的贺信提到,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跨域发展产生优化升级生产力的驱动力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导向2:工程建筑行业,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修龙提出这样一个导向,他说建筑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三个特征:应该具有“以人民为中心、技术+文脉、智慧”三个特征,实现绿色场景,绿色建筑,绿色环境。
导向3: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提到“AI+”,将成为同济加速发展的抓手。“AI+”将渗透建筑科学工程各技术领域。“AI+”将成为引领未来快速发展的抓手之一。
导向4:建筑师做建筑设计方案已经把AI场景作为空间规划配套合起来认识,安防要把AI措施作为安防规划的特征来考虑,这提出人机共性的模式。应重新定义适应“AI”人机共生模式及建筑空间功能布局新思维。
二、吸纳新信息
我提出几个热议词给行业参考,这个热议词一定要基于自身驻点的延伸思维及认识,就是基于驻点思维及延伸认识为导向,以智慧建筑为载体,以智慧应用为对象,以智慧目标为导引,以智慧科技为驱动,以智能能级为抓手来研究,这11个热议词是构成现在全面提升发展的基础技术。
1.建筑大数据
我们要对建筑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基于智慧场景提出智慧解决方案。
建筑大数据要素
▪ 容量(Volume):储备量决定数据价值和潜在的再生信息;
▪ 种类(Variety):数据类型的覆盖面和多样性呈现;
▪ 速度(Velocity):获取(传输)数据(信息)的响应度;
▪ 可变性(Variability):制约处理和有效应用数据的过程;
▪ 真实性(Veracity):数据的质量及实际有效应用的价值;
▪ 复杂性(Complexity):数据增量及来源多途径交融;
▪ 时效性(Timeliness):数据规模及分析处理时间;
▪ 安全性(Security):高度依赖数据存储和共享,寻求消除各种隐患与漏洞及有效管控风险;
▪ 价值(value):合理运用大数据,以建筑有效成本创造高价值等。
建筑大数据特征
(1)类型繁多:覆盖建筑物内所感知的基础信息、运行管理的过程信息、及形成的应用信息等多类型的数据,对信息数据适应建筑形成精细化管控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价值密度偏低:随着物联网在智慧建筑工程的广泛应用,信息感知无处不在,信息海量及价值密度较低状况,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高效“挖掘”和价值“提练”,是大数据时代面临并亟待解决的主题。
(3)数据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以大数据方式,区分于传统数据利用最显著的特征。
(4)引伸出数据思维,强化“数据说话”;从认识世界(用数据构建认识世界的模型)和改造世界(通过数据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角度来理解,数据思维是逻辑思维、算法思维、网络思维和系统思维后延的又一科学范式。
2.AI
AI+为建筑获得自我学习再生能力,起由人为预置受控状态升华至自我感知、调整新状态。系统内在深度学习持续延伸,使建筑整体培育自我学习能力逐渐成为更多、更广、更大可能。建筑物整体化动态协同更紧密、更合拍、更通畅,实施明锐感知、深度洞察与实时综合决策为一体的建筑智慧化将得到更全面展现。
3.赋能
真谛即赋予建筑新动能自我呼应,“输血&造血”,输血是一次性的,造血是长久的;“鱼&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其获得内在真本事;对“赋能”,应如此理解,应用新科技激发建筑体微观主体创新活力,AI科技是建筑工程技术主动性进步重要变革途径。
4.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模式提升建筑系统能级。以高带宽、物联网、云体系为综合背景技术,基于对基础加工的合成信息(相对性)层次化控制,融入平台中提供的网络互联(包括总线)、计算能力、数据(资源)存储与应用方面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等体系中,与物联网发展相伴而生,形成基于现场应用端提供的高效计算,实现物联网等所需要计算技术的方法或者模式。
5.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进化提升智慧建筑工程基础,信息采集敏感度、获取力和应用深度。传感终端无线、有线等多样化基础信息获取,图形、语音、生物识别等传感信息被综合物类化模拟辨识并得到极致应用,传感信息将赋予建筑体的感知能力被深度挖掘。
6.物联网
物联网覆盖全面唤醒建筑感知能力,基于互联网(Internet),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InternetofEverything(IoX))实现物物相息。信息设施融合,全面支持物联基础设施,DT时代使IoT(IoX)平台空间运作显现无限可能,AI+IoT,全面激活智慧建筑感知能力。
7.泛在网
泛在网布局构建建筑内多网络融合与协同的“大通信”。以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的高度整合,实现信息通信网络设施互为整合的协同化、融合化、共享化;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应用特征,构建以“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施、任何内容、任何人、任何物品之间顺畅通信”的信息通信网络设施条件,实现支撑智慧建筑工程信息服务功能综合化、泛在化、专业化。
8.云设施
云设施体系实现建筑大数据资源优化处理和智慧云端服务共享,推进形成以共享资源提供支撑服务的新模式,实现营造建筑智慧化全局性高能级的新格局。
9.BIM
BIM模式对建筑系统中各类信息数据互为合成优化应用,深度挖掘建筑内在丰富及元素化基础信息资源,延续建筑全生命周期时段对信息资源优化利用,开拓适应建筑体物联深度融合空间更无限可能,生动演绎建筑生命体自我蜕变和智慧进化延续。
10.软件
软件系统是构成智慧建筑工程基础设施重要成分之一
(1)大数据驱动的DT时代,“软件定义”已渗透各技术领域,软件成为智慧应用的基础设施;
(2)一切皆可编程,万物均需互联,软件系统是大数据计算技术体系的核心;
(3)需重新定义传统物理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基础设施,从面向硬件资源到面向全栈资源;
(4)高效构建柔性、可定制、环境自适应的智慧应用系统,满足建筑日益提升的智慧场景应用需求。
11.区块链
区块链模式
▪ 降低成本:“去中心化”的特质将降低中心化架构的高额运维成本。
▪ 隐私保护:区块链中所有传输的数据都经过加密处理,用户的数据和隐私将更加安全。
▪ 设备安全:身份权限管理和多方识有助于识别非法节点,及时阻止恶意节点的接入和作恶。
▪ 追本溯源:数据只要写入区块链就难以篡改,依托链式的结构有助于构建可证可溯的电子证据存证。
▪ 网间协作:区块链的分布式架构和主体对等的特点有助于打破物联网现存的多个信息孤岛桎梏,以低成本建立互信,促进信息的横向流动和网间协作。
三、诠释新概念
1.软件定义
(1)一切皆可编程,万物均需互联,进入大数据驱动的DT时代,软件已渗透社会各领域;
(2)软件是大数据计算技术体系的核心;
(3)需重新定义传统物理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基础设施;
(4)软件成为社会基础设施,人机物融合环境需要新的软件平台;
(5)从面向硬件资源到面向全栈资源。
软件定义建筑运行体系
▪ 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建设计算、数据、服务等信息基础设施,为建筑智慧提供泛在、可伸缩运行平台
▪ 建筑资源管理——如何管理设施、数据、服务等各类建筑的资源,并通过统一配置、调度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治理
▪ 智慧应用构造——如何高效构建柔性、可定制、环境自适应的城市智慧应用系统,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
2.软件即服务
(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正在兴起的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与“on-demandsoftware”(按需软件)。the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ASP,应用服务提供商),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
(2)应用服务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于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运营服务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等需要向服务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服务商提供的服务。
(3)用户不用再购买软件,而改用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且无需对软件进行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软件厂商在向客户提供互联网应用的同时,也提供软件的离线操作和本地数据存储,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其定购的软件和服务。
(4)SaaS是采用先进技术实施信息化的最好途径,它消除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需要。
3.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
(1)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2)SOA,它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服务层是SOA的基础,可以直接被应用调用,从而有效控制系统中与软件代理交互的人为依赖性。
(3)SOA是一种粗粒度、松耦合服务架构,服务之间通过简单、精确定义接口进行通讯,不涉及底层编程接口和通讯模型。SOA可以看作是B/S模型、X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子集)/WebService技术之后的自然延伸。
(4)SOA将能够帮助软件工程师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理解企业级架构中的各种组件的开发、部署形式,它将帮助企业系统架构者以更迅速、更可靠、更具重用性架构整个业务系统。较之以往,以SOA架构的系统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业务的急剧变化。
四、认知新智慧
1.智慧应用着落点:智慧应用环境生态化,专业应用功能精细化,支撑资源共享密集化,基础数据挖掘深度化,智慧格局体系信息化,前瞻发展探寻科学化序。
2智慧支撑着实点:呈现信息工程特征,构建智慧建筑工程内在信息体系;满足智能功能需求,符合智慧建筑承载应用目标;吻合智慧场景敷贴,夯实智慧场景万物互联基础;对接人工智能关联,实现信息资源应用;营造绿色生态环境,营造全生命周期建筑绿色环境;秉赋建筑本体生命,适应现代建筑科技可持续发展。
3.智慧技术推进点:网络泛在化,设施智能化,系统平台化,格局云化,环境生态化,移动互联网化。
在新发展理念下智慧工程更高质量的提升,我们还需要继续研究。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在2019第五届中国人工智能大会有一个发言:“大家不能指望人工智能一出来就毕其功于一役。它永远在路上,这就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他提出建立可解释、鲁棒的人工智能理论,发展安全、可信、可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我认为这就是智慧人的模式,“务实求真”的科学情怀和宽广格局,我们都应有所认识。模糊状态下自有清醒者,这就是未来的希望,对“智慧”的探析、对实现“智慧”的深究,我们大家共同延续。
我今天发言到此结束,欢迎未来与大家进行更多交流,谢谢。
参与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