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专家简介]
缪希仁,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电气工程系主任,1965年6月出生,毕业于福州大学。现从事智能电器与在线监测、人工智能理论应用、建筑智能化应用技术等研究。讲授过《电路》、《综合布线系统》、《共用天线与闭路电视》、《智楼宇智能化技术》、《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智能电器》等课程。主持或参加省基金2项、省教育厅5项、省科技厅2项、校基金1项、科技开发项目7项。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一级刊物8篇,EI、ISTP收录1篇。
千家网:缪老师,您讲授过《综合布线系统》、《智能楼宇智能化技术》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等课程,您认为智能建筑教育发展情况如何?
缪老师:我们涉入这个行业的教育比较早,起初并没有智能建筑教育这个称谓。随着许多高层建筑的出现,有很多弱电项目需要大量的人才,我们福州大学从93年开始设立了一个新的专业,当时给这个专业起了个名字叫做"现代建筑电气"。从那时候培养人才是没有教材的,我们很多都是直接从厂家(例如综合布线)那里直接拿产品设计说明书、设计培训教材,甚至是安防产品的说明书用作教材,那时还是原始版本,英文版的,我都来不及翻译就直接拿来上课了。后来到了90年代中后期,我们还发现有一个建筑专业可考。可以确切地说,在这10多年的智能建筑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智能建筑教育从无到有,从推广到普及都有着一个明显的变化。
在智能建筑的人才培养方面,以我从教16年的经验来看,我个人认为应该进行分层次培养,主要是包括3个部分:
第一:现场施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人才,这个主要是培养项目经理为主的,这个必须以职业教育为主。项目经理必须有动手能力,能够对项目进行现场的施工、协调和管理。
第二:后期的物业管理的人才,这种人才只需要了解智能建筑的某些知识,关键是对建筑后期的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
第三:由于智能建筑需要设计、规划,还需要系统集成,所以这个行业更需要既懂产品,又懂设计还要懂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单单靠技能教育配有是不够的,还有需要某些专业知识的配合。更确切地说,需要一个在某一个方面精通,其他方面都有涉猎的人才。因为智能建筑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行业,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而言,这种人才很难培养。在智能建筑行业内的众多专家,包括我在内,根本无法做到既专又通才,但智能建筑行业就需要你具备这样的素质。所以你只能在这行里精通某一方面的知识,例如BA设计、布线或者是安防,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他方面有所涉猎。在这一方面,我们在基本层面的人才培养方面可以说是成功的。但也不是说完美无缺,这其中包括以下3个问题:
1.我国教育体制问题。从目前来讲,以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来说,培养一个既专又通才的人是不可能的,当然也有学校和行业的配合问题。据我所知,目前国外有一个大学,它让学生在前3年到不同的专业学习,例如计算机、通信工程、建筑设计等,在第四年再来选择智能建筑这个学科,这样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出这种既专又通才的学生。现在福建有部分高校在试行这种模式,还有部分企业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这种模式关键还是确定如何进行细化和管理,因为国家最近出台了一个"执业工程师"的职称,旨在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后都会按这个方向走的。
2.待遇问题。老实说,目前智能建筑行业的起薪不高,很多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往往最后都不是从事这个行业,他们很大一部分去的是电力部门。其实这个行业的就业率一直都很高,从业3~5年之后待遇的提升是相当明显的,而且这个行业也非常适合创业,从一个小部门,到小公司,最后慢慢做大做强。
3.研发工程师和产品工程师的培养问题。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到今天,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可喜的局面是什么?例如安防,海康威视的产品占据了国内市场80%的市场份额,形成了民族自主品牌,具备自主的知识产权,具备相当的实力跟外企竞争。据我所了解,目前国内的小区,80%都是采用国内产品;而大型建筑大约25%,这说明这个市场还是有相当的潜力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研发型人才,人才关键还是靠大学的培养。这类人才,需要了解智能建筑,了解行业需求,而不是简单的研发工程师,可能还需要产品工程师。他们去了解这个行业,他们去了解行业对产品的需求,然后去规划它;这类工作应该由产品工程师去想,然后由研发人员去做。总的来说,研发工程师和产品工程师应该分开来培养。
我国智能建筑发展到今天,目前还只是初级层面的集成,而国外已经达到了深度集成,而且已经领先我国有3~5年的时间,这说明了我国在智能建筑行业的人才还是非常紧缺的,无论是积累还是培养,特别是那种高端人才,更加是奇货可居。总的来说,智能建筑行业教育目前在福建正在蓬勃的开展着,除了我们福州大学之外,福州其他高校都逐步设置了相关的专业;有些企业甚至自己来开展培训,培养针对企业自身需求的专用人才。其实,智能建筑行业的人才教育其实都是行业教育,包括你们千家网搞的一些论坛培训,还有行业协会和相关部门对项目经理、岗位职员的培训,这些在某种程度上解决施工现场的管理人才问题。正因为这些工作,解决了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在短短的十年发展中,从初级阶段走到今天较为满意的现状,也满足了奥运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工程需要。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
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qianjiacom),随时随地知晓智能行业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