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

童万年详谈综合布线行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09年12月01日     千家综合布线网

[导读]

——专访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及智能化所长,高级工程师童万年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及智能化所长、高级工程师童万年

千家您是智能建筑领域的专家,又是在高校设计院长期工作,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智能建筑的发展?

  童高工:首先说明一点,我是一名从事智能建筑设计和相关服务的专业工程师,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智能建筑是个高新技术与现代建筑技术的巧妙结合,是众多学科、众多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智能建筑发展至今,新技术层出不穷,作为行业从业人员,必须时刻关注智能建筑的发展,不断学习和消化新技术,随时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最终要把新技术合理的应用到智能建筑的建设中来。

  自1984年美国建成第一座智能建筑以来的二十几年中,智能建筑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和技术,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展开。我国的智能建筑建设于90年代开始起步,但发展迅猛,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智能建筑市场的总投资正以每年 20%~30% 的速度增长,"全智慧型建筑"、"3A型智能建筑"、"5A型智能建筑"等等层出不穷,一时间智能建筑成了房地产商开发销售的热点。市场的快速发展给智能建筑厂商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客观地讲,中国的智能建筑远不如想象中的乐观。尽管我们的建设投资和数量有着惊人的增长,但是建筑本身的实际内容却有诸多问题:工程建设水平不高、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智能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有的建筑跟风而上,名不副实。如不重视这些问题,将会阻碍智能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觉得智能建筑的建设必须坚持走规范化、标准化的道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智能集成管理系统的设计应该从需求出发,考虑各种类型的管理模式,智能系统工程实施更应该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按设计需求集成,按计划施工,保证智能化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千家:请问浙江工业大学是否开设了“智能建筑”行业相关专业?这个专业主要有哪些重要课程?在课程开设中有什么特色?

  童高工:目前浙江工业大学单纯以“智能建筑”为专业名称的还没有,但“智能建筑”行业所需的相关专业还是很多的,象机算机类、通讯类、自动化类的专业还是蛮完整的,若对“智能建筑”的各子系统有更进一步的需求的,这些专业是必不可少的。

千家:请您简要谈谈浙江地区智能建筑教育的现状。

  童高工:目前智能建筑的教育可以说是不容乐观,浙江是智能建筑一级企业最为集中的省份,以我院为例,对于专业人才的选用和招聘可以感觉到是非常困难的,行业人才短缺,人员层次也不一,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问题,因此对智能化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还是比较迫切的。智能建筑是一门综合了各种现代控制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尤其注重理论结合实际。行业最欠缺的是既能设计、又具备工程施工经验、且还能进行系统维管的人才,而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大部分理工类院校也并没有相关专业,也未设立相关研究所,理论结合工程实例的教材也相当匮乏。虽然存在问题,但是我们也可以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智能建筑行业中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也设立了智能建筑相关的专业,我们有理由相信:智能建筑人才培养也将会为行业输送更多的人才。

千家:对于浙江地区智能建筑近几年的发展,您有何看法?浙江地区近期都有哪些较大的工程项目?

  童高工:我们浙江地区的智能建筑发展水平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智能建筑比较前卫,正处在一个比较好的发展阶段,省内有一批比较庞大的建筑设计和标准委员会专家队伍,他们都在为这个行业做着一些实事,希望能给企业和用户带来一些帮助。虽然浙江地区智能建筑的发展较快,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很多智能建筑项目设计要求很高,技术全面先进,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但在项目验收交付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实际应用中智能化程度却越来越低。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实际上,这并不是由于智能化系统在技术上太超前,而是后期支持和维护没有跟上。在项目交付之后的智能化系统使用和维护过程中,通常业主并不会有一个专业化的队伍来管理。特别是在楼宇自控领域,对使用者和管理者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一旦发生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智能化系统功能的发挥。因此智能建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先进合理的设计和施工,管理和维护同样重要,可以说设计规划是龙头,而管理才是关键。

  另外,目前在一些项目的竞标过程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评标时以价格为主要衡量因素,它带来的问题是:恶性竞争使得利润普遍下降,以诚信经营的集成商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而个别厂商以项目质量为代价来维持利润。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长远来看都对行业有很大的不利影响。价格是只竞争力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综合技术实力的竞争。

  浙江地区近期较大的工程项目还是很多的,如:滨江医院、下沙医院、浙江财富金融中心等等。我有幸也在参与一些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比如:浙江湖州南浔行政中心。

千家:布线行业的发展始终基于技术创新的推动。受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布线行业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布线产品厂商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质量,提高性能,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才能应对压力和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您认为当前综合布线行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童高工:综合布线从3类、5类/超5类发展到今天占据主流市场的6类,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综合布线的标准也在不断进步。而很多布线厂家为了提高竞争力也不断推出超越标准要求的新产品,如6A甚至7类布线系统。而我认为未来光纤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将是未来的趋势。光纤有着非常好的性能,光纤的频带宽、通讯距离长、不受电磁场和电磁辐射的影响、保密性好、重量轻、体积小、使用环境温度范围宽、不惧化学腐蚀,使用寿命长等优点。随着G/EPON技术的应用,光纤到户,光纤到桌面,光纤到家庭等将会随处可见。随着光纤的大规模应用,设备成本较高的问题将很快解决。无线网络的好处显而易见,将成为有线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这两个方向是我觉得是值得布线厂商技术创新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

千家:布线系统已成为建筑物必要的基础设施,随着综合布线工程的大量建设,布线系统的管理显得日益重要。如何对布线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护?

  童高工:现在的综合布线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超万点的项目也早已屡见不鲜,布线系统的管理工作也相应越来越复杂繁重,如何对布线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护是值得所有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布线厂家共同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布线的管理分为两种,一种是智能管理,目前主流的布线厂商都推出了智能布线和管理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子配线架,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主流的电子配线架系统都可以提供端到端实时的监控,对有计划的MAC迅速响应,并提供精确完整的记录和报告,杜绝了由于沟通不及时导致记录不实、跳线发生错误等情况;另外一种就是物理管理,也就是现在普遍使用的标识管理系统。像缆线的标识,要求在缆线的两端都进行标识,严格的话,每隔一段距离都要进行标识,而且要在维修口、接合处、牵引盒处的电缆位置进行标识。标识要求清晰、醒目,让人一眼就能注意到。配线架和面板的标识除应清晰、简洁易懂外,还要美观。物理管理对网络管理员有较高要求,对于MAC的记录必须及时、准确。总的来说智能管理将是布线系统管理维护的发展趋势,只是目前这套系统的价格还比较昂贵,因此还没得到大面积的应用,相信将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千家:最近网上流传“用七类布线还不如用光缆”这一说法,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童高工:在目前高速网络的建设中究竟是采用七类布线还是光纤的讨论由来已久,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我认为一要看新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建设成本。七类布线系统主要源于一些欧洲的布线品牌和厂家,目前尚无正式的国际标准,其一般采用双屏蔽的线缆结构和特殊的接口类型,与我们目前常用的RJ45接口并不兼容,高昂的成本和较大的安装难度也限制了七类布线的发展。“光进铜退”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光纤与铜缆相比的优势很多文章都有详细阐述,大家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从技术方面看,目前光纤技术已成熟,不存在技术问题。从价格方面看,随着大面积的使用推广,如此循环,光纤及相关设备价格也会越来越低。另外,从高速网络应用最主要的场合-数据中心的建设来看,光纤技术也大大领先于铜缆,目前支持10G,很多厂商已经开始研究100G,这是铜缆不可能达到的。而从环保的角度讲,我们也应该使用绿色资源的光纤。

[人物简介]

  童万年是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及智能化所长、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中国商务部对外援助项目评审专家、浙江省重大建设工程交易中心项目评审专家及省内市、县工程项目评审专家。是浙江省建筑学会建筑电气专业委员学会、浙江自动化学会、浙江省智能建筑学会、浙江省智能建筑协会、杭州建筑学会电气专业委员会、浙江省照明学会等学术组织的会员。

  他一直从事专业设计、科研等技术工作近三十年,担任过设计院专业组长、公用室主任、所长等职务。目前是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及智能化所长、主任工程师至今。

在工作期间的获得的科研设计技术成果有:

  1、完成的“长广七矿主井箕斗装载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项目被评为90年度优秀设计三等奖。

  2、于93年担任项目经理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研制“抗干扰载波通讯电话机”, 并于94年通过浙江省科委组织的鉴定。

   3、在94年12月担任项目经理完成“数字程控调度通讯机”的科研课题,为国家科委煤炭部科教司项目, 该项目于一九九六年煤炭部科教司组织通过鉴定。并于98年被评为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4、在2007年承担的“杭州市高新产业大厦智能化设计”项目,获得建设部颁发的“鲁班奖”。

在工作期间已发表的学术文章有:

  1、在1989年9月在全国煤矿设计情报交流会上发表了《长广七矿通信系统设计思想及措施》的论文。

  2、 在1991年的第一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会议上发表了《GE-I系列PC在箕斗装载控制及信号中的应用》的论文;

  3、在1997年十月在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电气学术委员会97年学术论文会上发表了《杭州煤场(DCS)控制系统简析》的论文;

  4、1997年12月根据完成的“数字程控调度通讯机”的科研课题的实践,写了一篇题为《CDS-DH型数字程控调度通讯机的设计与应用》的论文,在《煤矿设计》的1997年第12期上发表。

  5、 做为主要起草、编辑人参加的《煤炭工业小型煤矿设计规定》国家出版物,1992年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

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qianjiacom),随时随地知晓智能行业天下事!

编辑:

相关推荐

100/100字符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