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

曾松鸣详谈德特威勒近期新项目——昆明新机场

09年10月30日     千家综合布线网

[导读]

——专访德特威勒电缆系统(上海)有限公司高工、高级讲师曾松鸣

[人物简介]

  曾松鸣,德特威勒电缆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技术经理、高级工程师、高级讲师。综合布线工作组课题技术负责人。自1993年进入综合布线行业以来,历经磨练,曾经从事过布线施工、布线设计、智能建筑总体设计与管理,有过同时担任三个布线项目的项目经理的历史,也曾经是浦东国际机场一期的乙方主设计师,在布线行业中做过的单体最大项目是华为科研中心(6类45000点),最小的项目只有7个5类信息点。

    在从事智能建筑工程期间,由于所在企业拥有双甲资质、电信一级资质、总承包一级资质和海外工程资质,并在其中负责智能建筑领域的全部技术工作,致使思考思路已经被总体概念所“同化”,不再是单纯的综合布线思维方式,在现在的工作中更多的考虑综合布线系统的应用价值。

    近四年来,由于多次参加国内综合布线行业内的标准讨论和活动,看了许多相关的海内外标准,其中包括布线、智能建筑、电气、接地、防雷、桥架等等,并在提取了同行的介绍后,融合自己的想法,在布线技术上获得了一些新的提高。

    2007年,为了能够为上海的智能化建设多出一份力,参加了上海市智能建筑专家库基础建设工作组的活动。

德特威勒电缆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技术经理、高工、高级讲师曾松鸣

千家:我们知道,您作为布线工作组中的专家,参加过不少国内综合布线行业内的标准讨论和制定,并在布线技术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请问您在布线技术标准的推广中感受最深是什么?

  曾工:布线工作组是综合布线行业人士汇聚一堂的场所,在这里可以见到老朋友,也会结识新朋友。当然综合布线工作组作为国内最高等级的技术研讨基地,也在CECS协会的领导下,形成了大量综合布线行业指导性文件,为推进综合布线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布线技术标准的推广对于实际应用而言,具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大楼的建设方平时听到最多的是关于综合布线产品的介绍,而对于近端技术、对于发展趋势则往往了解得不多。而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推广着综合布线的技术标准,让建设方的工程师共同分享我所了解的技术标准。

  综合布线行业的技术发展远没有到达尽头,随着智能建筑网络化的日益流行,对综合布线系统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完整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是否能够在设计上、在工程中、在维护时充分得以落实,还是拦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难题。同样,即使是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理论部分,仍然有许多未能见诸于资料的部分,而许多的提法仍然停留在推广宣传的阶段。近六年来,我正在逐步将过去所经历过的规划、设计、工程、维护、培训历程从理论层面重新进行回顾和认识,有时提出的观点就显得有些“另类”,但随着综合布线工程从量到质的跨越,这些观点也将与其它行业人士的观点相融合,形成新的、适合于中国实际情况的综合布线概念。

  二十年多前,曾经有一位中科院的研究员曾经教我一套实用的设计技法。用文字描述就是:“从理论出发,用实践验证;发现问题,再从理论上找原因,再用实践验证”。其实,我的“独到见解”只是这套技法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中的应用产物而已,既没有超出综合布线及相关理论的范畴,也没有脱离易于工程实现的基本要求。所以说,这些“见解”无非是一些实用的设计、工程实施方法而已。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回顾我在标准推广中的感受,那就是很多人都希望了解更全面地了解标准、了解综合布线理论、了解标准在工程中实现的方法,而这些正好却是我目前所遇到的难题,一是我标准层出不穷,始终得学习、领会新的标准;二是这些标准所涉及的理论包括电子、通信、计算机、控制、材料、光学、机械、电磁场等等,还得将这些理论与建筑工程相结合才能产生实效;三是任何的标准、理论都会令人“昏昏欲睡”,十分枯燥。要将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仅这三项就使我只能不断地努力,以求尽可能多的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广大的综合布线工程人员。

千家:新的机房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在六月初已经开始实施,请您谈下对这个新标准的看法?它对机房布线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曾工:新的《电子信息机房设计规范》是一个很完善的机房设计标准,它解决了我过去在设计信息机房时经常遇到的大多数问题。目前我专门关注综合布线领域已达六年,我也只能从综合布线角度提出我对这本标准的观点:

  《规范》中对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基本上基于国标GB 50311-2007、美标TIA-942形成,其拓扑结构和对产品的要求基本一样,根据《规范》中的条款看,它基于信息机房的特殊特点,对综合布线系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以满足信息机房内服务器及网络系统对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所以,在设计信息机房时,需以《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为基础,附加《电子信息机房设计规范》中的要求,才能真正完成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机房综合布线设计。

  不过《规范》仍然有些涉及到综合布线的提法需进一步说明。例如:以机柜为工作区,而每个机柜的基本信息点为6个,另加冗余信息点的提法,如果解释为这些信息点是机柜内的最少信息点,而且不包含KVM系统所需的信息点更为恰当;而对必须采用CMP(或OFNP)等级缆线的提法,则应说明与GA 306-2007标准、GB/T 19666-2005等国家专业级标准之间的关系;另外,还应说明的是,根据《规范》中所引用的消防报警规范对缆线的要求,按《规范》所要求的综合布线缆线将不适用于消防报警系统之中。

千家:现在“三网合一”、“光进铜退”、FTTX浪潮在国内兴起,您认为它会给布线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曾工:目前各种媒体上大多数“三网合一”、“光进铜退”、FTTX文章和新闻所谈的几乎都是指光传输与铜传输之间的关系。几年前,我曾经在文章中提出了我对光纤的观点:光传输是综合布线系统的终极目标,但由于叠加在综合布线系统之上的应用系统仍然大量采用铜缆接口,所以现实情况仍然是“光铜共存”。

  从材料上说,铜是稀缺资源,而光纤所使用的石英材料则来源广泛,致使近几年来铜价不断上升,而光缆价格则在不断下降(近期有出现上升态势)。从长远来看,随着地球铜矿的不断开采,铜价上升将是永恒的话题,而光纤光缆则会因制造技术日益成熟而产量日趋上升。所以从产量角度看,未来的结局必然是光代替铜,这是每个布线厂商都十分清楚的事实。

  综合布线行业的产品发展基于应用的需求。先看一个事实:2003年IEEE颁布了万兆以太网的光传输标准,2006年又推出了万兆以太网的铜传输标准。这说明从应用角度来看,光、铜都有需求。既然如此,综合布线行业自然就推出了万兆多模光缆和用于万兆以太网的6A类双绞线,加之超越万兆以太网需求的单模零水峰光缆、7类双绞线、7A类双绞线和8类双绞线,为万兆以太网乃至下一代的40G以太网奠定了传输介质基础。

  光什么时候能够取代铜?在一些领域中光已经取代了铜,但在另一些领域中铜仍然无法被取代。例如:至今为止,绝大多数笔记本电脑的网络接口仍然是RJ45口。作为一种预测:当光传输彻底解决了裂缝、粉尘和脆裂等问题后,它将基本取代铜传输系统。当然,网络设备的价格、光电设备的寿命没有列入考虑的范围。

  综合布线行业对光、铜采取的是客户需要什么则提供什么的做法,因为光、铜产品的制造技术都是成熟的,主推哪一种只是依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而已。

千家:不少人认为布线公司就是卖网线的,布线产品自然也都是一些没太多技术含量的东西,请问您怎么看的呢?还有您是怎么看待布线产品的创新?

  曾工:综合布线产品在十六年前属于高技术产品,那时每一米的三类双绞线售价达3.8米,而工程预测价达到了2500元/点。现在的综合布线仍然容纳着大量的技术含量,其中有些技术至今几乎无人能够了解。自从我在2003年真正进入厂商阵营以来,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综合布线国家标准修编,使我开始运用我过去在电子行业、在计算机软件行业、在电话交换机行业、在智能建筑行业中所学的一切,对综合布线系统的产品结构、应用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讨,其中包括从电子学、电磁学、光学、波动理论、力学、机械加工等等我所会的角度进行。最后,给我的感觉是:对综合布线系统的分析一个无底洞,永远没有尽头。而五年来的收获却又使我对综合布线系统的认识加深了许多,从中我开始了新的产品研发和对综合布线工程的认识。

  先谈一下我对综合布线产品的理解。综合布线产品所要解决的只有两件事,其一是以高速传递信息,其二是保证长期、高效的工作,而在综合布线系统的长期工作就包含中工程安装和日常维护。现在流行的综合布线产品(包括为国内大量为国外制作的OEM产品),大部分停留在便于工程安装这一环节,对于安装以后的二十年维护期却少有产品能够支持。也许为维护而设计的产品比较贵,难以获得工程人员(包括审计)的认可,但仔细考虑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1-2007)对合格率的要求:大于99%!就可以知道,高水平的工程公司拼比已经不在工程质量的层面上,而是进入了维护层面。

  近几年来,我与一些外资企业、银行、机场、医院等等单位的IT主管人员交换了有关维护的观点,他们告诉了我许多故事,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事实:布线维护远不如网络维护那样成熟,甚至IT人员敢于更换网络设备,却不敢更换布线,生怕因此引起某一环节的突发故障,导致严重的后果。

  作为一个布线厂家的工程师,我更注重的是布线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应用的需求。为此,德特威勒在去年以造型大方、工程美观和维护方便为目标,启动了一系列的产品开发,现在已经小有成效。而这些开发背后的理论一直是德特威勒的工程师们以各种实例为蓝本,始终在探讨和摸索的。这是技术含量在发挥作用。

  同样,德特威勒已经在工程领域推出了施工指导服务,我和我的同事们正在为一些项目提供现场施工指导,帮助施工方完成一个个符合标准、验收合格、便于维护、美观整齐的布线工程。这也是技术含量在发挥作用。

  即使是在技术支持和投标过程中,厂家工程师的技术含量直接决定了出征的效果。对于甲方而言,他们所要听到的是能够解决他们心里疑问的方案;对于系统集成商而言,他们所想听到的是他们还没有掌握的技能。如果仅仅只是泛泛而谈,那不出半小时将会被人扫地出门。自己的努力、销售的努力也就付诸东流。

千家:现在国内山寨布线厂商很多,有的甚至因为价格等优势占领了一部分国内市场,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对国内布线市场和布线厂商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曾工:山寨厂商是中国的特色,也是全球的一大亮丽的风景。应该说,山寨的寨主们能够走上这条道路,而且乐不思蜀,说明他们是成功人士,尽管这一成功纯属商业行为。我并不担心山寨布线厂商因其优势占领了一些市场,因为我不是山寨里的。他们走他们的道路,我走我的道路,在这个世界中,有喜欢山寨的业主,那对此一笑以蔽之,而大批的甲方仍然是不喜欢山寨的。

  如果根据销售理论分析甲方的心态,我觉得有两类。其一是专门做工程的,工程做完就走,到下一个工程中继续做甲方。这一类人中可能会有少部分人喜欢山寨,但大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声誉,为了今后自己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不会喜欢山寨。其二是甲方里的正式员工,他们在工程完毕后仍然留在这个单位里工作,甚至在工程未结束时就会升迁到另一部门担任领导,对于这批人来说,工程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自己的饭碗,他们不可能对山寨感兴趣,而且会想方设法查出哪些是山寨的寨主。

  尽管我不在乎山寨的存在,但我并不希望山寨越来越多。从这一角度来说,我希望选择能有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有一套对决策人员和采购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让现在的山寨寨主们感到他们目前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动作战方式并不可行,进而升级到产品质量合格的城堡堡主。

千家:作为布线行业专家和培训讲师,这么多年来有哪些项目或工程经历让您印象深刻?在培训教学方面有什么样的心得?您认为成为一位出色的布线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曾工:首先我想说明的是,我是一名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师,但我始终不认为我是布线行业专家。其次要说明的是,我有一张名片上印着“布线系统专家”字样,但那是德特威勒公司给我的一个工作岗位,在许多企业中刚毕业三四年的人就可以担任,而不是对我的评价。即使是作为培训讲师,那也是本着互教互学的原则进行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强项,而我能够学到别人的强项,积少成多,就成为了我自己的知识。

  我是1993年经AT&T公司的来栋文先生介绍而得知综合布线的,又经上海腾达公司的许培新先生点拨而理解了综合布线技术。十多年来,经历的项目和工程有几个,但就象以前所说的那样,经历得多了,就不感到深刻了,因为每个项目、每个工程都给我留下一些遗憾,使我盼望着能有下一个同样的项目让我弥补这些遗憾,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新的项目、新的工程有不一样了,遗憾就只能留存了。现在留下很深印象的是最新的、投入很大精力的昆明新机场综合布线项目。

  昆明新机场综合布线系统(25000个信息点。2009年9月4日投标,9月22日公示,9月29日发出中标通知)是我最近参与的项目之一。在网上公示中显示:三家候选中标系统集成商(评标前三名)全部选用了德特威勒解决方案,它是今年国内布线行业中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因为昆明新机场仅一个航站楼的建筑面积就达54万平方米,已经达到了国内枢纽级机场的建设水准。

  昆明新机场项目不是我所面对过的最大项目,但它却是值得我花费心思投入的,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大型综合布线工程的方方面面。机场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出行,是媒体非常感兴趣的地方,它对安全性、可靠性、实时性有着极高的要求。1999年,我有幸参加过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期的实施(乙方项目部技术负责人,不是施工方),而那时我对机场布线系统的感受还停留在能不能完成任务,而现在我的思考却围绕着怎样让它在未来的20年内仍然保持畅通和易维护上:十年过去了,我在十年中为机场所做的思考有必要检验一下了。在机场实实在在地做工程,就意味着工程只有一次成功的机会(建筑工程没有返工的可能性),而且还要保证今后15年(机场通常会在15年后大修)内始终保持完美的工作状态。这就要求在工程伊始要将机场现实的、复杂的布线系统在脑子里变成简单的点与线,将庞大的航站楼全部印在思维中,将整个机场的各栋建筑、各条管线、各个智能系统都分清条理,从中找出项目的核心所在、找到难点并迅速予以解决、找到新的亮点。令人兴奋的是在德特威勒中,昆明新机场项目是由总经理挂帅,调动了各部门的资源共同努力去做好它,还任命了有着多年投标经验的执行项目经理主管日常事务。这一切的努力取得了成效,在9月4日的唱标现场,我拍摄到一张照片,那是开标一览表的投影画面:有效投标共有8家系统集成商,而其中使用德特威勒综合布线产品的就有5家!屏幕上的投影很快就消失了,但这张照片却永远留在了我的电脑中,拍摄完毕后,我的思维已经不再是开标的那一刻,而是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怎样把技术支持和工程指导工作做得更好?这比投标更艰巨、更耗时、更令人振奋!

  说到培训教学,我的体会不深,因为在综合布线这一行中讲课次数达二百次以上的讲师大有人在,而我在这十六年间肯定没有讲到过一百次。在培训时,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让学员们真真实实地学到东西,有些东西可能一时不会遇到,但只要留有一些印象,以后他们在遇到时就会想起,至少知道有人曾经说起过类似的情况。为此,我有三种略有差别的培训方法:其一是满堂灌,在数天的培训期间每天将大量的技术知识、产品外形和工程照片“灌”到学员的脑子里;其二是半灌半练,即每半天里有一半时间讲,另一半时间让学员自己动手,动手内容包括端接,也包含使用自带的电脑做设计,然后对他们所做的“作业”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反复的、螺旋形的练习,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各种不同的方法所带来的效果,从而找到自己摸索、继续提高的方法;其三是完全自己动手,我只是在旁边指导,只有在学员不懂得时候才讲解解决方案。这一方法主要用于进行设计和做技术方案,即将一个完整的设计分成9个阶段,只有完成了前一阶段才能拿到下一阶段的题目,一天下来最快的完成了6个阶段,而慢的只完成了3个阶段。有些人会说了,大家坐在一起,抄一下不就都完成了吗?其实抄不成,因为每台电脑上的题目都不一样。实践结果是,第三种最难,而第二种效果因为有学员亲身参与所以他们的感觉最好。

  在德特威勒技术部内部,也有技术培训,培训方法就完全不同:每个人都是讲师,每个人都是学员;每个人都要汇报,每个人都是评委,而每次的准备时间只有一天半。这样的培训完全模拟在技术支持、投标、培训和演讲中的场景,目标就是暴露问题,立即解决。

  我不知道出色的综合布线人才是什么样,也不知道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也许是我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个等级,所以也就看不到这个等级上的美景。我是一个普通的布线工程师,有时我在想,如果我一生都能从事综合布线的话,那我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的奢望是:能够用最普通的话语就能够说明综合布线系统,不需要动用标准就能够解释自己的观点,仅此而已。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

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qianjiacom),随时随地知晓智能行业天下事!

编辑:

相关推荐

100/100字符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