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专家简介]
张公忠,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80~90年代期间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研发工作,负责承担了该领域若干项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研制任务,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和多个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并荣获国务院三委一部联合表扬奖。90年代中期至今,一直参与智能建筑领域的工作,其中包括国家大剧院、中华世纪坛、中关村西区、奥运场馆、多个航站楼等国内重大建筑智能建筑化工程的设计、评审、验收和咨询工作。并参与了智能建筑行业的若干个重要标准、规范、导则等的制定和评审工作。30年来,曾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作为主编正式出版的著近20部。
千家网:您参与编审的《智能建筑工程技术丛书》为工程技术的实施提供了优秀的指导,请您谈谈丛书编写时候的相关情况。
张教授:《智能建筑工程技术丛书》编写的目的是内容要密切结合智能建筑工程实践,站在理论与工程相结合的角度来出一套指导性丛书。原来相关书籍的内容对于智能建设的指导多数偏重在原理上,《智能建筑工程技术丛书》很好地从设计、工程等方面论证、解析,对智能化工程实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丛书中理论内容篇幅压缩,工程实践内容相对较丰富,并有相应的案例作参考。这套丛书共9本,涵盖了智能建筑主要的子系统,已陆续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千家网:您曾参与智能建筑行业的若干个重要标准、导则的制定工作,请您谈谈智能建筑有关标准的发展情况。
张教授:智能建筑包括了近20个子系统,涉及面较广,相关的标准(包括规范、导则)很多,既有国家标准,又有行业标准;既有部级的,又有省市级的。在我国主要归口的部委有公安部、建设部、信产部等。布线、网络、通信等子系统相关标准一般由信产部归口制定;消防、安防子系统相关标准属于公安部制定的范畴;有关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工程检测、产品技术要求、技术应用等总体标准以及建筑设备监控等标准一般归口建设部制定。近期,公安部已经把安防行业的相关标准陆续更新和完善;布线、网络、通信等相关标准目前比较齐全,且不断发展;建设部在近几年来已制定了若干个智能建筑总体标准,例<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检测规程>、<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等。由于目前建筑设备监控子系统相应的标准并不完善,建设部已经立项,要规范该行业,<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技术规范>制订工作已启动。
千家网:我们国家的智能建筑教育现状是怎样的?如何才能更好的为行业培养人才?
张教授:国内有些院校已经开始设立与智能建筑相关的专业与课程,有个别大学还成立智能建筑研究所,根据市场的需要专门培养智能建筑行业人才。但大部分理工类院校并没有相关专业,也未设立相关研究所。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也就是信息技术在建筑物内的应用。包括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人员都可以从事智能建筑行业的工作,事实证明也能比较快的上手。目前国内智能建筑行业最欠缺的是既能设计、又具备工程施工经验、且还能进行系统维管的人才。刚从院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另一方面更需要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才可能成为智能建筑行业的优秀人才。
千家网:目前智能建筑设计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改进?
张教授:由于智能建筑包括了大大小小近20个子系统,涵盖的技术偏重于发展迅速的信息与信息应用技术,与过去的弱电概念是不尽相同的。由于设计的依据是甲方的需求,但是甲方在设计初期一般提不出较具体和全面的需求,因此对设计者来说,要与甲方一起逐步完善需求,并把用户的需求反映在设计文挡中。同样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人员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一方面要完成智能建筑各个主要子系统的方案和结构设计,另方面要与土建设计配合,把相关子系统要求的管线、桥架、弱电井、弱电间、机房、终端点位等无一遗漏地出现在设计图中。目前的智能化设计大多由土建总承包的中标单位建筑设计院来实现,对于建筑设计院的智能建筑设计能力来说,是参差不齐的,部分设计院的设计水平还有待加强,设计人员所掌握的智能建筑技术与设计理念等方面也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的项目的弱电系统建筑设计院往往只能完成初步设计,而进一步深化设计一般由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来完成。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建筑设计质量,近年来,建筑标准设计院已制定了设计规范,并推出设计图集等文件。
千家网: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您觉得未来的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有哪些?
张教授:智能建筑技术未来将向数字化、网络化方面发展,为了优化目前繁杂的结构,系统走向融合是未来的发展之路。既然智能建筑大多子系统越来越依附于TCP/IP以太网平台,在统一的平台上融合相关的子系统是必然的趋势。目前的以太网的传输带宽已达万兆,网络设备的可靠性可以保证融合后的智能建筑各子系统的稳定运行。国外早几年已经这么做了。
另一个问题是必须要走“运行维护社会化”之路,发展智能建筑第三产业,这是确保智能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
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qianjiacom),随时随地知晓智能行业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