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

促进产学联合、培养实践型人才——专访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寿大云

09年05月22日     千家网

[导读]


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组长寿大云

[专家简介]

寿大云——男, 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于1983年在清华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从1993年开始从事智能建筑技术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工作,主持编写了高等学校第一套“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技术系列教材”;组织编写高职高专“楼宇自动化系列教材”以及“智能建筑技术丛书”。现任“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组长”、 “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北京汽车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办公自动化学会理事”。

    千家:近年来随着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人才备受青睐,而高等教育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一些院校先后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智能建筑教育的总体情况。

寿教授: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乃至中国掀起兴建智能建筑的热潮。智能建筑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生命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中国“智能建筑”现状的调查表明,定位于智能型的建筑,其智能化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专业人才的极度缺乏是阻碍中国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此,从1993年开始,中国许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相继涉足智能建筑领域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经建设部批准,于20018月成立了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以便指导和把握智能建筑学科领域发展的方向。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先后组织多次有关“智能建筑”的教学研讨会,讨论组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新专业的各项问题,在此基础上于20054月形成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新专业的申报文件,上报教育部高教司批准。目前教育部已批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新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这样在明年以后智能建筑行业就有了自己的本科毕业生。

 

在高等学校推进智能建筑本科学科教育的同时,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智能建筑学科教育也得到发展,教育部在2004年设立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截止到2007年设立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院校有60多所;设立高职高专专业的院校有170多所;设立中专中技专业的院校有120多所。200410月教育部、建设部把《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定为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20053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第三批新职业,其中有智能楼宇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智能楼宇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智能楼宇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可以看到,我国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专业人才都在进行培养,在中国智能建筑学科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智能建筑专业人才的极度缺乏的情况会逐步改善。智能建筑行业人才的供需矛盾随着更多的院校增设相关专业,在近两年这个问题有所好转,但其发展仍不平衡。目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就明显比中、西部学校多,而学生毕业也多去到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就业。但是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快速的发展,市场特别广阔,将来肯定要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智能建筑是朝阳行业,而专业也是朝阳专业,这块市场远没有饱和。

千家:现在很多的教材跟不上行业的发展,请问我们建筑智能化教育方面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寿教授:对于教材滞后的问题,建筑智能化教育中也同样存在。因为第一,教材主要是讲述行业中主流应用的技术;第二,教材是有一定周期的,等编制、印刷出来后肯定会有滞后的。

目前智能建筑教育教材最大的问题是出的“烂”。过去图书出版有行业垄断,现在市场放开了,哪个出版社都能出,而且每个出版社都要出,并且一出就是全套的教材。每个出版社都争先恐后的出教材,有的出版社不重视教材的质量,没有精品,最后的结果就是市场被搞乱了。有些老师同时接两三家出版社要求出的教材。

当然教材市场也反映了社会需求,很多出版社都在出版智能建筑的教材,说明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机构来指导教材的编写,造成了一些教材质量不高,没有得到读者认可。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组织讨论和编写智能建筑规划教材,要组织许多高校教师并吸收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一起按课程教学大纲讨论教材编写大纲,并落实主编单位。按众多教师讨论同意的教材编写大纲编写的规划教材,能基本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也能得到读者的认同。目前由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教材有两套,一套是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技术系列教材”;另一套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

千家:近些年来建筑智能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是怎样的?

寿教授:应该说学生就业的形势是很好的,因为这个市场缺口比较大。但是不管是哪个专业,都存在着学生的期望值与实际就业的情况有一定差距。不论他们所学的专业热门不热门,都会存在这个问题。学生们应该有这样一个概念:“先就业后择业”。刚毕业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很强,但实践工作经验很浅,所以他们先要通过一至两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积累,才会被企业聘用出任重要的岗位。

在毕业找工作的问题上,学生也会有疑问:刚毕业让我们上哪找工作经验去。而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制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能说学生到毕业分配的时候,还没有跟企业交流的机会,没有实践动手的经验,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的。我教的学生当他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就让他们利用寒、暑假到一些企业中去进行实习,最后通过跟企业合作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等他毕业时候可以把这些实践的经验写在简历上,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另外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很重要,其中包括老师和社会沟通的渠道,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以前更高了。现在的老师学历越来越高,很多学校不是博士后都不要,但这些博士后出来当老师没有到实际工作中实践过,当然对有的是研究型学校可以,但大部分学校还是教学型,培养学生就要在工作实践中,年轻教师理论基础非常扎实,但缺少这个环节,就要在后面的工作中补上。

千家:全国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在20018月成立,近八年的时间里指导全国智能建筑高等教育,为行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此,请您谈一谈指导小组成立后做了哪些工作。

寿教授:要想推动一个专业的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组织来指导专业建设。全国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成立的。依靠各个学校领导、老师的共同努力,进行专业建设。

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组织编制相关教材,讨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设备,与教学有关的问题都讨论。基本上每隔一到两年组织一些教学讨论,有研讨会形式的,也有些是专题讨论形式的。第一届研讨会是1999年,到今年刚好是十年,今年8月份我们将在山东建筑大学举办一个大型的《智能建筑教学与学术研讨会》,开设了相关专业的本科、高职的院校都会过来一起参加。

第二编制《论文集》。配合《智能建筑教学与学术研讨会》的召开,编辑出版了论文集,预计六月底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有了这套论文集就为将来设置专业留下了很多有用的论文和文献。论文集最初预定征集60多篇稿件,最后截稿收到了130多篇,经过筛选还留下了一百零几篇,比预计的数量多了一倍,这说明大家都非常关注智能建筑教育这个问题。

第三是组织竞赛活动。与企业合作搞竞赛活动已做了很多年,都是在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搞的,非常成功效果很好,当然我们也会继续搞下去。

第四是指导学校设置专业,现在每年有很多学校要设置这方面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学校设置新专业。

千家:由高等学校智能建筑小组组织主办的各类智能建筑相关专业技能比赛,均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请问最初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来设置这样的比赛活动?未来还有哪些活动计划?

寿教授:现在的学校不管本科还是高职,都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越来越高了,大家知道,现在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这也折射出了过去的教育在培养方向上有不足之处。学生在学校学了一大堆理论,到企业中工作,虽然理论很强,但实际动手和应付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却不行。这就是我们要求学校之所以要跟企业合作的原因所在。

现在的学生缺的是实际现场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在招聘时往往要求对方要有实践工作经验,来了就能动手干,并且现在企业人员流动性又很强,企业不希望给你培养半天,你又流动走了。企业的这种要求是非常现实的,所以,学生毕业时要有这些技能,就给高校的教育提出了要求,要高校在学生学习时就培养实践技能。

在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是很重要的内容,并且安排了很多课时,但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要想安排学生去实践,那就要让学生到工厂、公司、工地去。那对于企业来说会有很多问题,如耽误工期、找人培训学生、万一学生出的一些事故企业还要担着……有些企业自身的生存还有问题,或者它的责任感没那么强,所以不欢迎学生去实习。这实际上是一个体制问题。像在国外,如德国的企业就有这个责任,而且是法律规定的,他们有一套相应的制度和一些劳保的措施来保障。一般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从而造成了大学在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指导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同时,有义务给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寻找一个比较合适的并且可操作的模式,这里的模式之一就是和企业合作,举行一些竞赛活动。我们举办过《“西蒙·铜业协会杯”综合布线知识竞赛》、《康宁方正杯全国大学生综合布线实操竞赛》、 《“亚龙杯”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技能邀请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对学校来说,促进了学校的师生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因为他们可能不知道在这方面他们欠缺到什么程度。我们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实际操作、演练一下,让他们知道教学与实践的差别。从企业的层面来说,学生就是它未来的用户,同时也给它输送人才;通过一些竞赛活动,给企业挑选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这是一个双赢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校企合作,产学联合。有很多企业非常愿意搞这样的合作。

下一步的竞赛活动,形式上会更加多样化、内容更丰富。如这次是全国大赛,下次可能会搞个分区赛,吸引更多的学校参与。企业也会在比赛的形式、技术、范围上做相应的调整,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清楚竞赛活动的出发点是促进产学联合、校企合作,真正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

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qianjiacom),随时随地知晓智能行业天下事!

编辑:

相关推荐

100/100字符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