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专访德特威勒电缆系统(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高级讲师曾松鸣
[人物简介]
曾松鸣,现在德特威勒电缆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工作。自1993年进入综合布线行业以来,历经磨练,曾经从事过布线施工、布线设计、智能建筑总体设计与管理,有过同时担任三个布线项目的项目经理的历史,也曾经是浦东国际机场一期的乙方主设计师,在布线行业中做过的单体最大项目是华为科研中心(6类45000点),最小的项目只有7个5类信息点。
在从事智能建筑工程期间,由于所在企业拥有双甲资质、电信一级资质、总承包一级资质和海外工程资质,并在其中负责智能建筑领域的全部技术工作,致使思考思路已经被总体概念所“同化”,不再是单纯的综合布线思维方式,在现在的工作中更多的考虑综合布线系统的应用价值。
近四年来,由于多次参加国内综合布线行业内的标准讨论和活动,看了许多相关的海内外标准,其中包括布线、智能建筑、电气、接地、防雷、桥架等等,并在提取了同行的介绍后,融合自己的想法,在布线技术上获得了一些新的提高。
2007年,为了能够为上海的智能化建设多出一份力,参加了上海市智能建筑专家库基础建设工作组的活动。
千家:看过您写的文章的行业人士都知道,您写的文章往往思路清晰、非常有创新且不乏幽默。请问您是如何将枯燥的综合布线描绘得那么生动有趣?
曾高工:首先感谢千家网的“盛赞”。对此,我在每次完成稿件后的自我感觉却完全不一样,一直觉得因为时间、个人水平、照片等诸多因素,所交出去的稿件总有不足。所以,我能将自己学会的东西、见到过的现象、听到过的例子如实写下来,不敢造假。
我觉得综合布线并不枯燥,它是那么多智能子系统的基础,而那些智能子系统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以应用为例讲解布线,布线当然就不会枯燥,只是要想是布线“有趣”好像对我来说有些难度,毕竟它还是很累人的。
千家:据报道,中国电信2月18日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受因雨雪冰冻灾害需要进行灾后重建的地区,将实施“光进铜退”,直接采用光缆替代原有的主干电缆。这无疑将对中国电信宽带光缆网甚至光纤到户的进程也将起很大推进作用。在目前以铜缆为主打的布线厂商居多情况下,您认为“光进铜退”的加速会不会影响大部分厂商业绩?为什么?
曾高工: “光进铜退”是国家的战略目标,也是所有布线厂商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是在现阶段,光还无法完全替代铜(根据BICSI公司2008年报告,光纤已经超过了20%的份额),这是非常非常遗憾的事。对于布线厂商而言,推出的产品是随着市场而不断升级的,现在有些厂商已经在以光为主,辅助以高档的铜缆产品。不过,选用什么样的产品其实是由客户决定的,厂商只是根据市场的变幻,保留一些现有的产品、推出一些新的产品而已。其实,对于任何厂商而言,主推的产品并不都是尖端产品,有些尖端产品可能还是在等机会推出。
千家:有人说,综合布线系统虽然运行本身并不属于高耗能领域,但其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需要大量的石油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消耗,所以需要节能。请问您认为综合布线系统可以从哪些方面达到节能?
曾高工:综合布线系统属于无源产品,不涉及到使用时的能量问题。在产品制造过程中,节能是各厂商一直在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理由很简单:“开源节流”,其中的“节流”指的内容中就包含节能。对于这个问题,我与精通制造的行家请教后(我的专项是布线应用而不是制造),认为在布线制造中,节能是广义上的。例如,如果在生产中产生的废品率过高,也就直接浪费了大量的能耗。我个人认为,在制造厂商中,在设备已经到位的前提下,节能包含的内容很广,其中包含:选择优质的原材料、降低废品率、组织持续的生产、循环用水、减少工艺损耗、减少时间损耗等等。当然,这一切如果有好的设备、好的生产工艺和好的工人作为基础,那效果将更为理想。
千家:中国综合布线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以来,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请您聊聊这些年来综合布线发展的大事和一些值得记忆的精彩瞬间。
曾高工:在中国,综合布线是智能建筑中最先发展起来的,至今它仍然处于平稳的、良性发展的阶段。也许看到的事情多了,记忆也就麻木了,想不起哪些是大事,也无所谓精彩了。在这里,就提几件琐碎的小事吧:
1 、在1996年,有一次甲方向我提出了一个工程要求:“机柜背后的双绞线要求全部平行,不允许交叉”。我当时答应了,心里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端接完毕后将双绞线向外里,自然机柜内是整齐了,可机柜外就成了“一团乱麻”,因为在两端固定前提下理线,必然有一处是乱的。可从机柜外向机柜内里,然后再测试,又怎样解决测试失败需重新端接的问题?怎样解决工程中不能一气呵成的问题?怎样解决弯角的内外半径并不相同的问题?怎样将理线所耗费的时间降至最低?经过一个多月的思考,终于在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与施工人员一起经过一年的总结好积累,最终完成了全套理线工艺。在1997年的布线工程中,这些技术已经为施工人员全面掌握,做出的工程在同行中得到了2项评价,其一,竞争对手告诉甲方:“这样的布线我们做不出”;其二:同行向总包投诉:“有必要理得这么漂亮吗”。在1999年完工的一个布线项目中,甲方项目组在机房内拍摄了机柜背后、垂直线槽内那些理得整整齐齐的双绞线照片,作为业绩上报主管领导。直到2004年,在与过去的同事闲谈时才知道,当时的那些项目经理、那些施工人员还在使用这套施工工艺。去年,我已经将这套工艺公开,成为《从工程商角度看布线》(至今已完成13万字)中的一节。
2 、在1997年的一个转包的工程项目中,招标方给我一份总配置清单,可是无法将它转换成与各楼层对应的楼层施工材料清单。这时,我在想,怎样才能在完成总配置清单的同时也获得施工交底用的施工材料清单?怎样才能在一个项目跨越3年而且6次投标后理解每一次的投标构思、查出当时的设计更改?怎样才能在更改某一个办公室中的一个信息点时迅速获得全套配置清单和总报价?怎样才能迅速构成建筑群中各建筑物的配置清单?以这样的想法再看当时在行业中所看到的配置清单格式,总觉得有些不满足,查看布线设计软件也感到无法满足工程中的各种变型,这促使我重新思考我自己用的配置清单格式。终于在1998年思考完毕,在一次与甲方的商务谈判中,甲方临时提出了几处布线结构上修改要求,我在几分钟内向旁边的总经理报出了项目总价和毛利数据,并因为我是挂名项目经理,向现场项目经理提供了各楼层的施工材料清单。2001年,在一个45000点的布线设计中,它帮助布线投标小组在短短几天内完成了布线材料的配置、报价和施工图纸。在我从事智能建筑总体设计和管理的那几年中,这套设计方法将各种智能系统配置方法得以统一,对投标、深化设计和施工带来了方便。
3 、在布线工程中,项目组人员往往被压缩到最低。但我在1997年一次由我担任项目经理的布线工程,还特意配备了一名仓库管理员。这名来自电信公司的仓库管理员带给我许多的惊喜:在每天穿线前,他会看着图纸,根据穿线区域向每个穿线小组有选择的分发前几天留下的短线,然后在提供整箱的双绞线,使每箱线中最终只有不到10米的剩余线头;在配线架端接前,他会将一盒配线架中的各个部件根据施工的时间段分开,然后再让端接人员领用,避免了工地上的布线零部件丢失;在配线架理线前,他会将配线架的有机玻璃标签框内装好打印着线号的标签纸,让理线人员现场核对线号,以免出错造成大面积返工;在仓库保管之余,他会询问各种布线材料的使用日期,根据采购周期的长短与公司的采购人员联系,确保布线材料能够按时到达工地上那小小的仓库……。不用想象就可以知道,我担任这样的项目经理是多么的轻松!多养这么一个人是否亏损?公司老板在工程还没有完工就已经告诉我:整个项目不但盈利,而且利润额很大!可惜啊,随着我离开那家公司,就再也无法联系上这位尽职的仓库管理员了。
千家:基于目前国内外综合布线的发展情况,请问您认为布线行业在未来的发展领域里,产品、技术上会有哪些新的突破?
曾高工:综合布线的产品始终是随着应用的发展而发展,这些应用可能是电信,也可能是计算机网络、楼宇自控、门禁、广播、消防、安防、有线电视、工业控制、造船业、采矿业,也可能是其它智能化的应用。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可能会随着这些应用而出现。当然,最终的结果将是随着光纤电话、光计算机进入市场,一切布线产品也许将只剩下光的布线产品。
综合布线系统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可能会是随着人们对管理、对维护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产生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在工控系统中,一直有着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的提法,在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中,工程期间一般是数月,最长不过1-2年,但后续的布线维护阶段,可能长达15年、20年或者更长。如果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维护期间的升级、扩充、维修和更换,没有考虑到查找信息点的困难,那会使甲方的维护人员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旦网络出现故障,许多网络管理员首先想到的是布线)。正因为如此,十二年前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电子配线架现在成为了布线高端技术的代表产品之一。
事实上,有一个问题始终束缚着布线的发展:现在的综合布线绝大多数都集中用于电话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主机共享系统、智能排队系统、视频传输中也有少量的应用。究竟综合布线系统能够用于多少个智能系统?怎样用?怎样在发生故障时区分出是线缆问题还是设备问题?我想,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更多的解决,那么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综合”二字才能真正成为现实,那时的综合布线系统将会有大幅度的发展和提高,因为那时的综合布线系统将会随着各种智能化系统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而不是现在这样,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电话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上。
千家:请结合个人的成功经验,给许多行业的新人们分享一下,怎样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布线高级工程师?
曾高工:其实,谈不上个人的成功经验,时间久了自然会有些积累。不过,综合布线产品和技术日新月异,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都是“新人”,只有不断的看到新产品中蕴含的新技术,才能是自己始终能够进步,才能逐步走向领先,才能得到甲方的信任。
就我的学习体会而言,最大的收获来自于1984年,一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著名科学家手把手地教会了我电子设计的方法:“从理论出发,用实践验证。如果出现问题,再从理论上找原因,再用实践验证”。自从我学会了这一方法后,它使我在电子设计中、在布线设计中始终保持着理论与动手能力共同提高的特点。尽管这一方法会使我很累,需要学习大量的外围理论知识和标准,需要细心地查看问题周围的任何细节,需要反复的思考与推敲,需要预测下一步的进展,但是这些时间和精力的花费都是值得的,因为它们让我有了独特的收获。
另外,古话说“功夫在身外”,自从我大学毕业以来,还先后从事过电子产品设计(重点在消防报警、超声波报警和无线产品)、计算机软硬件、用户电话交换机、智能建筑总体设计和工程等不同领域中的工作,这些经历帮助我理解了许许多多综合布线系统中的要点和难点,也促使我不断地用过去学过的理论和技能去尝试着解释综合布线系统中尚未形成结论的问题,当然也引发了大量的未解之谜,其中部分谜面在《我想弄明白的30个布线问题》(2006年版)一文中已经提出,可大部分谜底却至今还没有找到。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
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qianjiacom),随时随地知晓智能行业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