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陕西省建筑弱电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嘉伟
[专家介绍]
陈嘉伟,研究员,1963年毕业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同年工作于航天部210研究所,曾担任工程组长、科技处长、副总工程师、研究员。1993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退休后到四联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任总工程师、资深总工程师至今。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主编、主审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42-2005。目前任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专家、陕西省建筑弱电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公安厅安全防范专家组组长。
参加全国22个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工程试点城市延安市的平安城市建设,全过程技术指导已获公安部验收通过并获好评。
主笔起草《陕西省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工程建设要求》。曾在各种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参与设计建筑智能化工程几十项,并评审各种弱电方案及陕西省各市、县平安城市建设方案。正在参加全国“智能建筑施工规范”的起草已完成送审稿。
千家:请您简要概述一下西北地区综合布线行业这几年的发展情况,并详细介绍您在起草编写和主审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时,西安地区布线市场总体发展特点。
陈主任:应该说西北地区综合布线行业这几年的发展情况与北京、上海及沿海地区总趋势是一致的。虽然有一点差距,但技术不落后,需求在增长。前几年甚至在2005年我在参与编写和主审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时,还在议论光纤到户问题,水平布线铜缆与光纤谁主沉浮问题,综合布线的管理问题等等。现在西北地区布线市场总体呈现高的带宽需求、高品质、高可靠性需求。无论从政府、金融、校园、能源以及办公大楼、高档小区等方面需求看,海量信息要求实现各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十分明显,也很迫切。虽然语音、数据、图片、图像以及这些媒体的综合体,即多媒体数字化后其带宽需求大大降低,但海量信息的需求与传输,并发码流的大增又需要大带宽。因此在西北地区建万兆网已是大势所趋。综合布线的基础性、重要性越来越被认识、被重视。综合布线本是一个无源系统,但管理的需要这个系统应能被管理,应能实时被察看,因此“智能布线”的称谓不是什么新名词,能被管理的综合布线越来越多。
千家:基于目前国内外综合布线的发展情况,请问,您认为布线行业在未来的发展领域里,产品、技术上会有哪些新的突破?
陈主任:回忆起综合布线的发展之路,不能不想到综合布线的“综合”二字。综合布线该综合什么?能综合什么?如何综合?在较长的岁月里,综合布线一般只能综合语音和数据。多数建筑物对综合布线的功能需求也仅此而已。我一直认为:需求促发展,随着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多媒体信息的需求,视频会议的发展,视频监控的数字化,需要综合布线传递这些信息,现在综合布线能做到了。这是综合布线综合能力的反映。我认为布线行业在未来的发展领域里,产品、技术上会有如下突破:首先,从综合布线电缆的类别上已从三类到五类、超五类、六类、七类,到全光纤系统,光纤到桌面,带宽在不断扩展。2002年6月17日历时四年之久的六类双绞线传输标准正式通过。2006年6月IEEE802•3an 10G Base~T标准通过,大大促进了千兆以太网、万兆网的运用,越来越多的多媒体信息在网上共享传输,高度密集的数据中心,服务器群(Sarver Farm)、存储区域网(San)、网络接入点(NAN)等已全面需求10G以太网技术。
由于使用不同的编码方式,布线类别的提高不仅增大了传输带宽,也使有源设备以太网的造价降低。全方位满足了未来数据和视频应用的要求。此外,综合布线不仅适用于大楼、小区、各种建筑物、在工业上的应用、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各行各业的运用都在增长。综合布线的综合管理,对阻燃电缆的需求,对家居布线的全面需求都在促进综合布线的发展。尤其机房、IT机房等数据中心对综合布线要求更高。综合布线对电磁干扰问题已提到日程。网上办公、网上娱乐、网上购物、对快速通信的需求,对海量信息的需求都在促进着综合布线的发展,每3~5年布线都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总之,综合布线在前进,技术和产品都在发展,我们正在期待10万兆网的诞生。
千家:据报道,中国电信2月18日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因受雨雪冰冻灾害需要进行灾后重建的地区,将实施“光进铜退”,直接采用光缆替代原有的主干电缆。这将对中国电信宽带光缆网甚至光纤到户的进程起到很大推进作用。对于此预测,您是怎样看待的?
陈主任:中国电信的“光进铜退”举措,虽然有其冰冻灾害的诱因,但也是很有远见卓识的举措。光纤到户是需求促发展的必然。中国电信正在推行各种增值服务,以家庭为平台的网上语音以外的增值服务诸如:网上看电影,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上求医,网上图书,高清晰的视频对话,电信的10000号服务等等都需要大宽带的支持。现今的ADSL已不堪重负,增大带宽是必然的。基础建设在可能的情况下就应该一步到位。这是其一;其二,国产光纤在性能上已和国外光纤不相上下,而价格与铜缆相差不多,只是光纤接插件略高于铜缆。因此从性价比看,光纤大大优于铜缆,在远距离传输上更显优势,光纤衰减远小于铜缆,在理论上,光纤带宽是无限的。无论从需求,从性价比看,光纤到户是早晚的事。它为广大用户(居民)搭建了信息时代各种运用的平台,这是一个很好举措,影响深远。
千家:国家在去年年底发表了《中国的能源状况和政策》的白皮书,怎么看待智能建筑与节能的关系?
陈主任:其实,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化的功效总体来说有两大方面:其一是营造一个舒适、高效、安全、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其二是节能。这也就是说节能是建筑智能化的显著特征。节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8%,是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三倍。可见,建筑节能之紧迫。建筑智能化技术在节能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和替代的。在建筑阶段,设备配置及控制的节能策略将为运营期的节能奠定基础,采用建筑智能化技术进行设备调试及优化控制,在运营期采用智能化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都将大幅度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在建筑物中的中央空调系统,采用智能化技术及相应的节能控制措施,诸如:动态的控制设备运行,控制新风量,夏季适当提高室内设定温度,冬季适当降低室内温度,设定最佳运行时间表,采用冰蓄冷、采用变频控制、采用变风量VAV末端、采用变水量控制、采用机组的群控技术及对供配电系统进行节能设计与运行优化;采用智能照明系统;对电梯采用最优运行模式及群控;以及采用集成管理的办法等等都能实现节能,并可达到20%~25%的节能效果。以上这些措施都是建筑智能化技术、都是节能的技术手段。
建筑智能化技术还可以支撑再生资源(太阳能热水、采暖、太阳能发电、地温热泵、沼气等)的利用和节能管理。
总之,智能化技术就是节能的具体措施和手段。智能建筑是节能的建筑,是绿色建筑的一部分。
千家:中国智能建筑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以来,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千家网2008年开展“2008智能建筑在中国”的活动,请您聊聊这些年来智能建筑发展的大事和一些值得记忆的精彩瞬间。对比18年前,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有哪些显著的变化。
陈主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勾起了我从事智能建筑的回忆。本人于1993年起开始从事智能建筑事业。84年智能建筑起源于美国,90年进入中国。18年来,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本人基本经历,有三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92年后智能建筑进入西北地区,在95年以前,不少人把“综合布线”与“智能建筑”等同。一些开发商认为有了综合布线的大楼就是智能大楼。并在广告中大肆宣扬,让人们哭笑不得。第二件:事出于1999年前,当我们向业主推荐运用现代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大楼内机电设备的自动控制时,个别业主持否定态度,并举例说“某某五星级宾馆做了楼宇控制两到三年都开不通,还是一家有实力的境外公司实施的,还不如人工管理,要什么自动化?”是呀,当初的技术、当初的产品、当初的施工调试、当初的技术施工人员水平使有不少楼宇控制系统未开通,实现不了营造舒适环境、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更谈不上节能。第三件:某行业在多点实施视频监控系统时,要求远程联网并能实现远程控制,在视频没有实现数字化,因特网还不能远传语音或图象的背景下,要实现远距离、甚至跨城域的远控太难了!
18年后的今天,再不会出现“有了综合布线就是智能大楼”的笑话。楼宇控制已从集中控制到集散控制(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再到利用以太网的分布式控制、全数字化控制;语音视频的数字化、网络化、以至智能化正在蓬勃发展。系统集成从概念到使用集成平台的建立到集成软件的逐渐成熟;智能建筑各种标准的诞生,规范了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检测与验收。绿色与智能的结合,智能服务于绿色,人们更关注环保,关注节能,智能建筑正以实际效能向人们证实着它的优势,智能建筑正在给人们带来现代化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享受。智能建筑有其更大的持续发展空间。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
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qianjiacom),随时随地知晓智能行业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