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

优化建筑智能化建设 提升建筑节能——专访上海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赵哲身

07年08月24日     千家网

[导读]

 
上海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赵哲身

  千家:请您简要谈一下我国智能建筑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楼宇自控是智能建筑中很重要的部分,您觉得楼宇自控又有哪些发展趋势呢?

  赵教授:中国智能建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了世界最大的市场,在硬件设备方面,已能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但是,在软的方面,在管理和优化方面差距甚大,特别在楼宇自控建设方面,还是比较担忧的。设备的能力远远没有发挥、系统完全没有优化、检测参数有相当部分的准确性有问题。最终得到的数据也不完整。这里涉及的原因有设备选型,安装,调试等等。楼宇自控系统有六个目标,目前我们只实现了舒适,设备均匀地使用(延长它的使用寿命)两大目标,对于其它目标,尚未实现。

  因此大部分智能公共建筑很难充分发挥其本有的效能。到目前为止,如何用建筑智能化手段来节能,还缺乏研究,大部分仅限于标书的炒作。目前我国的国产品牌,还不能取代国外的品牌,因为对控制的本质,即空调模型缺乏研究,控制软件缺少内核。

  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智能建筑将越来越重视应用,重视优化。我们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很好地发展公共建筑的作用。在美国、英国、香港等地方,他们非常讲究实用,他们的物业管理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实现各种方式的节能,而我们的差距很大,我们更多地看到些表面的东西,怎样让它发挥内在的实际作用,路途还很远。

  千家:最近建设部发出通知要求,到2010年,我国城镇建筑实现节能50%的标准。您觉得要怎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这个指标,让建筑节能在中国更好地发展。

  赵教授:节能其实是个大系统的概念。从专业空间划分,它包括建材、建筑机构、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阶段,充分利用建筑周围的条件来实现节能),包括空调设计,BA的调试与安装、还有物业管理。每一个专业领域都能实现节能。从时间划分也是大系统,它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到末期的全过程。每一个工作段都可以节能。这完全不是概念的炒作,是真正取得实效的思路。我们必须要从大系统方面来全面考虑节能问题,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在每一阶段,每个专业系统中充分节能,才能在2010年,实现城镇建筑节能50%标准的目标。

  在70年代的能源危机后,发达国家制订了一系列节能标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都开展了长期的节能研究。这些国家在节能的细节处理都考虑得很周到。

  让我们看看英国人是如何节能的:他们在建筑初步设计时,就会考虑到建筑周围的地形、气候、风力。会非常普遍的使用“仿真软件”。当他们用“仿真软件”得到的数据发现,每年超过28℃气温的天数大概有120天,超过28℃,需求开空调,天数太多,不节能,因此他们就改变建筑外形设计与结构,最终达到只有60-80天超过28℃。他们在建筑还没有开始施工前,就已经节能了三分之一。这充分证明了两点:一是建筑设计可以节能;二是在建设前期节能很重要。中国的智能建筑发展了十几年,在这方面认识比较缺乏,因此我们的建筑能源消耗是国外的2-3倍。

  建设部近几年对建筑节能非常重视。2005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制订了在建筑设计,空调设计等各个方面的节能,且大部分条款是强制性的,这无疑是个很大的进步。最近有一系列的节能法规和标准已经或将出台。但对于如何采用智能化手段来节能,目前还比较空白。希望我们国家对各种类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加快步伐,在此基础上,制定能耗标准,低于这个标准,就按标准收费,高于这个标准,就2-3倍来收费,这样强制性的实施措施,才能更快实现节能。

  最近,国家在节能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特别在物业管理上。例如:过去上海的夏天,室内空调平均会调到22℃,而夏天的英国,室内空调会调到26-28℃。大家知道,空调温度相差1℃,能耗相差8%-12%,如果空调温度相差5℃-6℃,可想而知,能耗会相差多少。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小业主认为,出了高的费用要享受高度舒适,物业管理认为他们最大的目标是不让顾客投诉。这就涉及到物业管理的问题。今年夏天,政府每栋楼检查设定温度高低,地铁等公共区域都调高了温度,就解决了以前我们顾问解决不了的问题。物业管理需要优化,如果不优化就无法改变现状。要提高物业管理的水平,就要善于运用新技术,不断优化设备运行,达到节能目的。目前优秀的物业管理太少。要实现2010年目标还是很艰巨的,需要各个环境,各个部门共同努力。

  千家:您认为目前我国智能建筑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赵教授:刚才已讲到些难解决的问题,这里特别要谈业主与有关部门怎么认识商务标的问题。目前商务标占分比例太高。智能建筑不像土建那么简单,它是一项高科技的技术施工,需要长时间的优化调试。现在智能建筑的弱电系统的价格偏低,调试费用也很低,集成商没有经济支撑,工程一接通就走人这种现象就必然普遍。对于低价中标的项目,最后真正受到损失的,从微观来讲是业主,从宏观来讲是国家。我认为应该给供应商,集成商合理的价格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优化。当然业主要在技术上加强咨询监督,只有这样,智能建筑才能健康地发展。

  千家:作为《智能建筑科技》杂志的执行主编,您认为现在的楼宇自控厂商是如何宣传自身的品牌?如何看待节能?

  赵教授:平面媒体要适时感受国家和技术的重大问题和趋势,作出灵敏反应。要反思智能建筑领域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在技术上配合领导部门引导市场,并提供相关政策调整建议。

  楼宇自控厂商他们也在顺应形势宣传节能,市场上确实也有些有实力的厂商组建了自己的节能公司,实实在在地做节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是这样的厂商不多,但会越来越多。我想在建设部领导下,厂商们会越来越努力,真正地实现节能。

  千家: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年是千家网迅速发展的一年,也是登上新台阶的一年,目前为止已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千家综合布线网10周年庆也是之一,此次10周年庆活动详细地介绍了综合布线进入中国十几年来的发展路线,及千家布线网的发展历程。对于此活动,请您给我们提点建议好吗?

  赵教授:千家网是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网站,为智能建筑走进千家万户做了不少工作。为此祝贺贵公司的十周年庆典。希望在做好基础的内容发布,广告服务及市场调查宣传外,扩大生存空间,做好高端服务。从微观上为客户提供高端服务,帮忙客户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宏观上对智能建筑的现状进行反思,为将来的发展做出贡献。相信千家网以后会越来越发展。

[专家介绍]

  赵哲身:男,生于1946年9月,上海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室副主任,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成为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推广中心专家组第一批专家委员,建设部建筑智能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智能建筑科技》杂志执行主编,上海市自动化学会应用专业组委员。

  分别在1990年和2000年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1993年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以液压同步提升系统部分总体设计和顾问组长身份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致力于智能建筑的弱电系统的研究,特别是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辨识建模及节能的研究。专长于工业控制、神经网络建模和系统辩识。

  2004年到美国Dallas, Texas参加“第十四届炎热和潮湿气候下建筑物系统优化国际会议”,并做“智能建筑暖通部分子系统辨识和优化”的发言.2005年5月到墨西哥参加“第十六届国际建模与仿真会议”,并做了“带再热盘管的压力无关型变风量终端辨识”的发言。2005年11月参加中国智能建筑协会代表团访问英国,并在中英交流中作学术发言。2006年8月参加在美国夏威夷举办的“智能系统与控制”国际会议,做“基于模型预测的隧道通风控制”的发言。论文及译文三十余篇。 

  参加或主持了上海市博物馆智能化建筑、广东省会展中心、浙江省公安厅、重庆市会展中心、浙江省电力局大楼、杭州吴庄等智能小区等上百个智能化项目的专家评审、评标或鉴定。为上海花旗银行大厦弱电顾问;上海城际国际大厦弱电全程顾问。上海浦东机场候机楼液压同步顶升工程顾问。上海虹桥机场东航40号机库网架结构液压同步顶升工程顾问组长。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

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qianjiacom),随时随地知晓智能行业天下事!

编辑:

相关推荐

100/100字符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