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巴中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现对《巴中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推动美丽巴中建设再上台阶,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做好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巴府办发〔2020〕26号)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编制了《规划》。

二、意见征求情况

2021年7月6日,市生态环境局将《规划》印送至各县(区)人民政府、巴中经开区及29个市级部门征求意见。2021年9月22日,按照市司法局对《规划》合法性审查意见要求,又征求了市教育体育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等单位意见,先后共收到县(区)和市级部门修改意见37条,其中采纳34条、部分采纳2条、经沟通不予采纳1条。修改完善后,并通过市生态环境局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未收到修改意见和建议。

三、论证和审议情况

(一)可行性论证。2021年8月29日召开专家评审会,《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二)合法性审查。2021年9月22日《规划》通过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提出6条合法性审查意见,全部采纳。

(三)规划衔接审查。2021年9月30日《规划》通过市发改委规划衔接审查,提出2条审查意见,经与市发改委沟通,保留1条,采纳1条。

四、主要内容

《规划》全文共约4.8万字。包括前言、第一章“环境基础与形势”、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第三章“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第四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达峰行动”、第五章“深化协同控制,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第六章“强化“三水”统筹,稳固水生态环境成效”、第七章“扎实推进净土减废行动,保障土壤环境安全”、第八章“强化风险防控,筑牢环境安全防线”、第九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第十章“全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大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第十一章“深化改革创新,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第十二章“保障措施”13个部分。

五、特色亮点

一是从“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立足于巴中市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求,围绕“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统筹协调、精准施策和多元共治的方针,全面总结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和问题,分析了“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提出了总体要求、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工程,明确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规划》的主线。在《规划》中明确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全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力争在规划期内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为推动美丽巴中建设再上新台阶提供基础保障。

三是用专栏和附表方式落实落细《规划》目标。通过“文字+专栏表格+重点工程项目附表”形式,将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到各县(区)和具体点位,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立足巴中探索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科学提出“一屏三廊四区”的生态空间管控体系以及生态红线保护区、农田保护集中区、城镇发展区、生态控制区、农业发展区的“五区”发展空间,以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引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低碳经济。在污染防治方面,要求建立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污染控制制度,深化大气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强化“三水”统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积极拓宽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健全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城乡绿色融合发展等。

五是强化组织保障。规划从组织领导、绩效考核、资金投入、科技支撑、交流合作和社会参与等6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规划》的顺利组织实施提供保障。

六、名词解释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一干”:做强“主干”,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多支”:发展“多支”,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五区协同”: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

三市两地一枢纽:三市”即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两地”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一枢纽”即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种质是指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种、新培育的推广品种、重要的遗传材料以及野生近缘植物,都属于种质资源的范围。

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年度达到历史最大值后平稳下降,或进入“平台期”(碳排放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出现峰值)再平稳下降。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低碳化: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以低碳为主的经济结构将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和新产业崛起。

一核两片多点:“一核”就是以巴中经济开发区为全市工业发展的核心区,集中打造500亿元产业园区。“两片”就是以平昌工业园为全市工业发展的南片,以南江工业园为全市工业发展的北片,重点打造200亿元产业基地。“多点”就是考虑工业发展现有基础和资源型产业布局需要,规范提升、转型升级发展恩阳、通江春在、金堂、周子坪,平昌驷马,南江坪河、乐坝等点式工业集中区,形成全市工业发展“多点”支撑格局。

双超双有:“双超”指产生和排放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国家或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控制指标。“双有”指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

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一屏三廊四区:一屏:大巴山系米仓山生态屏障;三廊:巴河、通江河、南江河三条生态廊道;四区:光雾山、诺水河、五台山、驷马河湿地四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456”特色农业振兴计划:发展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等4大特色农业,建设5个连片产业示范带、6个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碳普惠机制:是指运用相关市场机制,通过社会广泛参与促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增加碳汇行为的制度,包含碳普惠行为的确定、碳普惠行为产生减排量的量化及获益等环节。

碳排放权:是根据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达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或相关法律要求,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在限定时期内可以合法排放一定额度的温室气体权利。

森林碳汇: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

三水: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

千吨万人:日供水在1000吨以上或供水人口在1万人。

无废社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