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今时代车辆增速已超越停车位的增速,“停车难”一跃为社会共识,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停车方案已成当务之急。于是,就有了集地感、车牌识别、诱导屏和GPRS无线通讯等技术于一身的停车诱导系统,也有了基于远距离电子车牌识别技术的不停车快速通行方案,甚至连一直困扰车主的“偌大停车场找车”的难...
当今时代车辆增速已超越停车位的增速,“停车难”一跃为社会共识,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停车方案已成当务之急。于是,就有了集地感、车牌识别、诱导屏和GPRS无线通讯等技术于一身的停车诱导系统,也有了基于远距离电子车牌识别技术的不停车快速通行方案,甚至连一直困扰车主的“偌大停车场找车”的难题都有了能进行反向信息查询的“找车机”的助力。那么,这些能化解停车难题的智能停车新模式,是否能突破市场与政策的瓶颈,给车主们一个光明的未来,成为值得业界同仁们深入剖析的话题。
立体停车场
立体停车场:需求大,运营难
据最新发布的《全国停车诱导系统应用数据报告》显示,早在2001年,北京王府井商圈就已开始使用停车诱导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的组成部分,该系统通过泊位信息采集设备在停车场的各出入口实时检测进出车辆,采集停车场车位变化数据,并经由停车诱导控制系统进行处理,生成空余泊位数据,从而向驾驶员提供各停车场的有效空位信息,合理安排停车。以立体车库作为停车场地的智能停车场也出现了。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速上涨,“停车难”早已从曾经的局部问题衍变为如今的社会难题,以停车诱导系统、立体车库为代表的智能停车新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市场应用也呈一触即发之势。据统计,截至2013年2月,国内已有17个省、4个直辖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安装了停车诱导系统,而南京首批将试点50个智能停车场建设。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的推广时机已然成熟,答案并不尽然。我们试以立体车库智能停车场为例来看其推广的顺逆境。
据了解,智能停车新模式的载体大多都是新建的或改造的立体车库或是智能停车场,但纵观近年来已经投用的立体车库,其运营状况并不十分乐观。
今年元旦,总投资700多万的义乌首个公共立体停车场启用,然而,优越地理位置所引发的巨大停车需求并没有“喂饱”这个前卫、智能的立体停车场,日平均停车率不到10%,停车引导员更是大吐苦水,“吃中饭、晚饭的高峰期,还有二三十辆车停进来,平时白天经常只有五六辆车,少得可怜。”而细细探究个中缘由,我们发现两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方面是收费,相比于周边停车场,立体车库的起步价和收费都稍贵一些,许多车主为了省钱宁可把车停在路边也不愿就近去立体停车场;另一方面则是技术,很多车主对于立体车库的智能管理系统望而却步,认为自己的倒车、停车技术不足以配合这套系统。而针对这两项难题,立体车库的停车管理部副经理丁兰娟说,“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总有个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观念引导,另外也可采取一些措施适当调整停车收费,至于停车设备对于倒车技术的要求,只要掌握要领,也不难解决。”
无独有偶,为了解决停车难问题,郑州市也开建了大概17座立体停车场,新增泊位1428个,但除了供内部工作人员使用的运营状况稍好外,其余11座停车场均处于“瘫痪”或“亏本运营”的状态。
为此,立体车库建设运营方、华润停车场有限公司运营部副经理赵亮依然理性说出自己的看法,“相对于设备投资建设和运营的高额投入,郑州立体停车场的收费标准太低,如果投资方准备不足,资金链很容易断裂”。他认为要解决立体停车场的经营难题,可以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经验,引入各类社会资金,保证立体停车场的长线发展,“政府应该大力提倡社会资本参与到立体车库的建设中来,真正形成一种产业,促进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今,许多科研型停车场企业,如万侨鸿、西沃科技和科拓通讯等已经研发出各自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在立体停车场建设已成大势所趋的关口,做好充足的技术与产品储备。
政策助力,立体车库方能良性发展
如上所述,智能停车新模式的铺展,需要真正强大的机构去运营,同时,为了保证这一模式良性健康地向前发展,政策护航也显得不可或缺。
众所周知,基于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的立体车库是一项长期、稳定的投资项目,尽管这一项目会带来显而易见的社会效益,但作为投资方和运营方还是无法从“短期内无法收回成本”的阴影中释怀,以至于立体车库总是无法普及开来。而上面我们提到,借助政府力量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停车场建设,不失为一种良策。
据了解,郑州、西安等地已经出台了针对停车场建设的专门法规和政策,如2012年杭州就出台了相关办法,规定投资公共停车场的,在经营年限内可按规定自主经营收费,并享受财税优惠政策及政府定额资金补助。也是在去年,西安出台政策称,新建停车场自正式营业之日起,周边200米范围内的占道停车场一律取消;对于新建泊位数超过50个的立体停车场,可配建不超过总面积15%的附属配套面积。而这些政策,对于想进入立体停车场建设的社会资本来说,都是一种有形的激励。
今年5月,杭州下城区第一个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的公共停车场即将开放,这将大大缓解之前由于临时泊位占用道路资源所造成的交通拥堵难题。据了解,下城区这个规模不算大的公共停车场,是由一家国有企业——下城市政园林工程公司投资建设,打破了以往由政府出资建设、管理的模式,属于社会力量兴建的公共停车场,这在该区还是第一次。而据下城市政园林工程公司总经理田林江透露,“如果我们能够拿到这块地的产权,那甚至可以建成投资更大、车位更多的立体车库”,可见政策保障对于立体车库建设的影响之大。
然而,除了对社会力量进入立体车库建设予以政策支持之外,在立体车库建成之后的推广和运营上,政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陷入运营困境的立体车库案例中,几乎都遭遇一个瓶颈——车主宁愿绕道在路边免费停车,也不愿就近停在需要收费的立体车库,这看似是一个经济问题,实际上也隐含了一个政策问题:路边临时停车场截流“客源”,没有政策予以管束吗?
答案是,有政策,但落地实施存水分。郑州市有规定,新建成停车场周边300米范围内,路边临时停车位一律要取消,以保证正规停车场运营。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距孔宝山停车场不足100米的任寨北街文化路交叉口东侧,马路两边却都划有临时停车位,且仍在运营中,这些临时停车位抢走了正规停车场的部分客源,这种与政策规定相冲突的“不规范”,势必会阻碍新建立体车库的普及和发展。
除此之外,由于政策的不完善,如今的停车场行业存在较为严重的收费乱象,“黑停车场”屡禁不止,这也给有着智能管理系统的立体车库的普及带来一定的阻力。所以唯有不断完善停车场行业的政策法规,为立体停车场的投建营造良好的运营及普及环境,才能真正使智能停车管理新模式落地,从而真正解决停车难题。
总结:
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系统,从系统到解决方案,从解决方案到应用落地,总是存在或长或短的距离;如今,智能停车管理新模式已日趋成熟,而为了让它落到实处,除了需要我们停车场企业的不断努力,更少不了市场和政策的双向推动。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
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qianjiacom),随时随地知晓智能行业天下事!